•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伶人往事非如烟》续三——探寻庆上元童子班前后际遇(四)

    发布时间:2020-03-02 作者:陈平、李耀安等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接上文)

          1876年,一座颇具规模、由学海堂名士黎维纵题匾的“显常书舍”在北村庆云里7号落成。能够请学海堂名士黎维纵题字者,非富则贵,可见兰桂与海堂名士黎维纵交情不浅。
          此时已27岁的新华离开师父成为戏班台柱,其师弟崩牙启(4岁)尚未入学,按年龄推算,应是1877年以后某个年份才进“显常书舍”学艺。在海珠区南华西街志《珠水南华》中载述:开设“庆上元”童子班,招纳儿童教习粤剧。这批学员约有30人,后来学有所成而名著一时演员,有武生邝新华、花旦容、小生师爷伦、丑生鬼保等。志书内并没有师弟崩牙启记载,可见庆上元童子班在伍家花园开设时尚未出现,邝新华亦只是8岁稚童。至于《琼花八和历史拉杂记》中兰桂临终前嘱咐(1886年),新华等五徒儿所述,要求五徒儿洗却” 成戏不成人” 之辱,嘱咐结交文人。仅可证明新华、杨伦、崩牙启等床前侍奉师傅,而且此时新华34岁,崩牙启14岁,从年龄可以确定他们不可能是同期学员,因此,崩牙启在伍家花园学艺之传说并不可信。
          兰桂去世前三年已停止办学,虽是因年迈多病,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兰桂子孙疏于学艺,无人承继教艺传书之道,故庆上元童子班不再开办。
          那么兰桂创办庆上元童子班前后约25年,在“显常书舍”落成前,学童寄居在仁风乡兰桂名下的房屋,“显常书舍” 落成后,庆上元童子班才正式自有固定学艺场馆,作为名正言顺学艺书舍融入仁风乡书院群。

     

    显常书舍(2016年拍摄)

           兰桂生前便用自己名字作书舍,完全有别于北村书院群,其它书院命名全都用先祖,以缅怀先祖荫庇。唯显常书舍主人还健在,显然我们可以理解是用作学校招牌。而且显常书舍偏远离北村书院群,可见兰桂担心影晌学童们学艺,显常书舍毕竟与其它书院不同,不宜混同,不利于学童们学艺。
          显常书舍
    有别于北村其他书舍,独具特色。在天井正中有精致砖雕灰塑,上书一幅对联,抒发主人晚景得意情怀:意草生匀砌绿,吉祥花放满揩(阶)红。在书舍大厅正面屋檐高处档板上,镶嵌着一块精美灰雕,由于深藏高处,至今仍色泽鲜艳,光彩夺目,仿如翻新。
          显常书舍内有不少学童学戏时遗留的用品,有蟒钩、骨牌、饭桶、太师椅、合同箱、棕梠戏服箱、白砚、数只清朝期间饭碗、一把英制尺。部分饭碗底部烧有姓氏,小蝶儿称是师父使用的,有别于学童用碗,英制尺是在南洋时使用的,戏班用来“度水”,英制尺即收取戏金时量度器具,“度水”是戏班行话。
     

    显常书舍内遗存的儿童练功凳,比正常练功凳尺寸要小 (陈平拍摄)
     

    广东省南派武功研究周至譓副会长提供的“练功凳”示意图
     
          书舍檐封上面刻有贺知章《回乡偶书》的其中一首诗。诗的两旁,有“兰桂”“腾芳”四个大字,“兰桂”,就是“兰薰桂馥”的缩写,意为德泽长流,万世留芳,这是书舍主人一生经历的概括与总述,极具深意。综观这个藏于高处的匾刻,正好将癸酉、显常、兰桂三者联为一体,就是同一个人——“兰桂”。这也印证了前文的叙述,二花脸兰桂确实就是徐癸酉、徐显常。
     

    显常书舍檐封
     
          只是主人为何刻意将匾刻放在不显眼的屋檐高处,隐藏起来呢?回顾同治、光绪年间,清廷仍对本地班施行血腥统治,动辄以“洪贼”余孽追究,伶人惊恐万状,只得假借“京班”之名觅食求生,不敢轻易表露自身面目,甚至晚于显常书舍十余年建立的八和会馆,也没有立下任何碑文、戏行标志,我们推测是为了规避风险,设防自保。兰桂的本名一直鲜为人知的原因也许就在这里。
          显常书舍与其他书舍还有不同,采用青灰砖墙,大石门槛,其主体建筑仍保存完好。书舍门楣的板木封檐雕,有别于一般以花鸟虫鱼作为装饰,其上雕刻着栩栩如生的、做大戏的人物。还有前轩、柱子、木梁架。大厅地面保留着原来的白泥阶砖。大厅中间立着4根大柱子、两榀木梁架,把大厅分隔为正间及两旁的次间。正间长度为21桁(指桷板间距,普通民居一桁约24厘米),两边次间15桁。正间和次间都保留着前轩。“大厅原来是做戏的地方,没有墙,正间、次间是打通的。后来因为住人,才砌墙。”这是徐氏后人讲述的。前辈小蝶儿说,书舍大厅两侧各有一个门框,就如同戏班所谓“出将入相”,伶人都是从此进出,不从正面登台。
          天井南面是一面斑驳的青砖墙,墙上仍保留着原来的灰塑对联。徐氏后人还说:“墙外面的建筑已经倒塌了,现在成了荒地。原来呢,南面是小孩子练功和住的地方。书舍的一片空地的西南角保留了原来的水井。现存北村古书舍群的书舍,学生是走读的,所以没有水井。仅显常书舍有一口水井,这证明曾经是住人的。”
          综上所述,我们基本可以确定,仁风乡显常书舍曾是兰桂清光绪年代间庆上元童子班后期办学教戏的地方,也是孕育一代甚至是中兴粤剧人才的摇蓝。
     
    后记:
          三年多来,一直有众多朋友为我们提供相关线索、书籍以及邀请前辈口述历史等,并已与相关人士交换信息资料。诸位前辈本着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提出许多十分中肯意见,烛照了行文的疏漏之处。我们满怀感恩之心,在此特别鸣谢一直大力帮助和支持诸位粤剧专家,文史学者,以及粤剧界资深人士和老师:(按先后顺序)小蝶儿、崔颂明、谢少聪、阮兆辉、苏能业、黄伟、潘宇飞、郭英伟、叶兆柏、陈桂兰、丁纪光、丁纪明昆仲,汤国华、梁基永、梁国澄、周至譓、赵秋满、黄文辉、徐国平、邓小玲、王展清、陈超平、盛春原;以及李启栋、梁志刚、赖锡康、罗厚量、潘乐飞、李芝龙。还有广东电视台梁满修,羊城晚报报业集团郑迅、谭健强、陶勇、何姗、莫冠婷、邱治,南方都市报李文花,也感谢兰桂后人徐翠霞,邝新华后人邝宏基,伍崇曜后人伍立桥。

    (全文完)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中国粤剧网为推广粤剧,以予刊载,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