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伶人往事非如烟》续一——二花面兰桂与武功传承(下)

    发布时间:2020-02-20 作者:陈穗祺、李耀安等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接上文)

          张骞以演艺及武技令广府伶人膺服后,在红船的地位逐渐确立。红船戏班演戏,如果是当地大户或团体相请的,一般没人敢来滋扰,但自己搭台演出,当地的恶霸就会来收“坨地”(即保护费)。上文讲到张骞被江湖人称“摊手五”,闻名者,知其武艺高强,都不敢来惹事,但到边远地方,就难免了。
          在张骞的一众弟子中,属二花面兰桂、武生黄华宝、花旦梁二娣、武丑(大花脸)新锦四人武艺最好。那时的“乐丰年”戏班名扬省城内外,邀他们到各地演戏的请柬也是源源不断。兰桂、黄华宝、梁二娣、新锦同期受艺于张骞。据《广州市志》记载,新锦武师是洪熙官的曾徒孙,即他们属于洪家拳的第四代传人,他们大部分出生在兰桂出生的那个年代,从生卒年表推算,两者吻合。
          彼时的乡绅富户除了请戏班到家中演戏炫耀外,还让家中子侄拜班中的大老倌为师,学习武艺。班外人拜班中师父为师学艺的佼佼者,当属梁德荣(又名梁赞)和冯少青。据冯少青徒弟邓璇(又名邓算)传下来的笔记记载:“华宝、兰桂传授梁赞先生,大花脸新锦、梁二娣传授冯少青。”邓璇是晚清秀才,其笔记较为完整地记录了冯少青的武术技法和流传状况。
            

     
    广东鹤山古劳梁赞故居内练功雕像


     
    梁赞故居所在的古劳镇建有梁赞公园,园内有梁赞铜像、咏春拳招式铜像、“咏春拳渊源”及木人桩等设施

          粤剧界有一说:兰桂师满后,年轻时以演“二花面”角色为主,首本戏为《马福龙卖箭》《秦琼卖马》,拿手好戏是《六国大封相》里的“单脚高靴”。兰桂才艺出众,武打功夫了得,嗓音洪亮,行内行外深孚众望,人缘和口碑颇好。跟戏班出埠下南洋演出兼学做生意。期间他因戏与年龄相仿的广州十三行买办伍紫垣结交,伍紫垣日后为濒于消亡的粤剧出钱出力出场地,帮助兰桂、黄华宝等人筹办庆上元童子班(创办于清咸丰年间)。在黄伟的《广府戏班史》一书中,亦有兰桂在南洋演出的记述。
          时值第二次鸦片战争,社会动荡,民不聊生。1854年,何六在东莞揭竿而起,拉开了“广东天地会起义”的序幕,紧跟其后的就是粤剧“琼花会馆”的龙虎武师,他们在李文茂的带领下和陈开带领的人马会合,一举攻下了古镇佛山。
          上述的李文茂与兰桂师出同门,天地会起义时兰桂正值盛年41岁,年长李文茂20岁,辈份是师叔。因师出同门之缘,兰桂在起义军围攻广州城失利后,关于兰桂为避株连的去处,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去东莞厚街避祸,二是继续在南洋演戏兼做生意,前后共四年时间(1854-1858)。我们更倾向两者兼有,先在东莞躲避,后远走他乡,继续在南洋演戏兼做生意。只是东莞时间呆长一些,南洋演戏更多是走埠,停留时间不可能太长久。
    周至譓副会长称,被迫离开戏班的兰桂来到东莞厚街谋生,除了唱戏和一身武功,别无长技的兰桂只得在“烽火院”开馆授徒,传授武艺。在“烽火院”内,一位勤学苦练的弟子、东莞市厚街镇大塘村人士王鲁作颇得其心。兰桂遂将铁线拳、佛掌、内功(合盘掌)、外功(铁砂掌)、双刀、双头棍等洪拳功夫悉心传授给王鲁作。
          数年后,兰桂与师兄黄华宝一起到伍家花园办“庆上元童子班”,兰桂将“烽火院”的武馆交给师弟皮老茂打理。王鲁作跟皮老茂学了另一路佛掌(即“茂佛”)和其他器械套路。经过多年苦练和实战,王鲁作自创“三板斧”“侧身”“转掌”“头联”“拾联”等拳术套路,丰富了洪拳的套路,并开始在村中教习同族子侄。大塘村的洪拳套路有:铁线拳、佛掌、茂佛、合盘掌、铁砂掌、三板斧、侧身、转掌、头联、拾联、双头棍、摇船棍、始尾棍、长龙棍、双刀、挑刀、九环刀、七星刀、三齿耙、面藤遮。
          邓算一脉的传人卢继甜和苏志刚认为大塘村的武术套路与他们所练的武术套路亦颇为相近,应是一脉相承。兰桂儿子贡球曾在广州市郊的江村开设药房,兼医跌打,在广州龙津路开奇春堂药房。兰桂其徒新华武师也曾在广州黄沙开设邝广济药房,在长寿路开优必胜药房,同样兼医跌打。兰桂和新华武师的后人已经不再从医。据悉,王鲁作的侄子王牛咸也是兰桂的徒弟。王牛咸除了学武,还继承了兰桂的医术,其以走江湖卖药为生,其‘王牛咸跌打丸’在东莞和香港的名声响当当,其后代子孙亦以行医为业,兰桂的武医技艺尚算后继有人。
          一百多年过去,王鲁作的武艺在大塘村已经传到现在的第六代,并传播到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且在2016年11月,正式成为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为了核实兰桂武功是否传世至今,我们曾陪同香港八和会馆副主席阮兆辉一同去北村了解调查。我们从兰桂后人口中得知,仁风乡人时称其为“二花面癸酉”,而非“二花面兰桂”,乃因其工“二花面”行当且少小离家,故与其自幼相熟的乡邻大多只知其本名,少有知其艺名者。兰桂晚年返乡,确实倒立行走了很长一段路,显示武艺以震慑山贼。从才艺方面分析,二者亦相吻合,且在相近的年代,兰桂的生活年代与徐癸酉的生卒年表相符,且仁风乡在那个时间段里没有其他武艺高强的粤剧演员、文武兼备、医术俱佳的人物出现,所以,可以确定兰桂与仁风乡徐癸酉是同一个人。
          邝宏基老师(在香港演艺学院教授广东粤剧史,新华的曾孙),专程去北村显常书舍实地考察了两次。他表示:“我发现对得上号,对得上我曾祖父学艺时间和兰桂传闻的时间。”一般书舍是没有挂堂口的名称的,显常书舍大厅中当年挂有“承徳堂”的牌匾,足可以证明当年八和会馆之前有承德堂(现在八和会馆二花面的堂名叫“德和堂”)。据八和会馆小蝶儿姨介绍,周至譓副会长为了核实真伪,将大塘村现时传承的铁线拳录像直接发给邝宏基辨认,邝宏基看完录像确认,他年少学戏时也是练这些功夫的,师父确实是教授这套铁线拳的。粤剧名伶靓少英的徒弟叶兆柏老师在看完大塘村的“铁线拳”视频后也认为与他所练的“铁线拳”相似。


     显常书舍内遗存的练功凳由兰桂后人捐赠广州粤剧博物院,图为广东八和会馆常务理事,八十四岁的小蝶儿在捐赠现场展示粤剧伶人武术基本功。(陈平拍摄)
     
          戏班武术往往一脉相承,民国以前的粤剧艺人基本上都是文武兼备的,二花面兰桂的武功传承是我们当年缺乏较完整资料而无法成文的,如今终于可以将材料收集整理成文,并公开发表,我们终于可以坦然地向读者交差了,期待未来还能收集到更多更新的资料,还原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那,究竟张骞与李文茂有无在天地会共事?兰桂在仁风乡究竟有无续办庆上元童子班?这两个疑问,我们将在《伶人往事非如烟》续二、续三逐一向读者披露,有兴趣探究这段史实的读者请留意啦。
         (
    全文完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中国粤剧网为推广粤剧,以予刊载,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