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2020,南宁非遗传承依然欢快前行

    发布时间:2020-01-17 作者:南宁市民族文研院 来源:南宁市民族文研院 点击:

           2020年元旦春节期间,一系列精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活动在南宁上演,营造浓浓的“非遗过大年”年味。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与发展、世代相传的核心要素。传承人勇于担当,有使命感,怀有忠诚、执着、朴实品格,传承实践能力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传播的关键。

          粤剧、邕剧,作为南宁市仅有的两项传统戏剧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我院是粤剧、邕剧的项目保护单位,而冯杏元老师则是粤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80岁,本应是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年纪,但冯杏元老师却很忙,排戏、上课、参加社会活动……

     

    传承序一:非遗入万家,以“展演”入“民心”,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滋有味


    冯杏元(右一)在授课
     

         冯杏元,作为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艺术总监、导演,坚持地方戏曲“深入生活、扎根基层”基本原则;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传承方向;坚持文化惠民,参与打造了新会书院“邕州神韵”地方戏曲周周演、邕州剧场地方戏曲月月演等展演活动品牌,深得观众喜爱。

        近日,新会书院“邕州神韵”地方戏曲周周演2020新年首场演出精彩上映,迎来的是广东佛山顺德区戏剧曲艺家协会粤剧大老倌及南宁的戏曲大咖,打响了新年戏曲传承的头炮,吸引了众多戏迷朋友们前来捧场观看。
     






     

        1月4日晚上,2020年南宁市新年戏曲晚会在邕州剧场隆重演出,展演形式多样、展演节目多元,呈现了南宁地方戏曲的繁荣发展,唱出了南宁首府文化新天地。2020年1月17日、1月29日“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将走入马山、横县乡村民众中,给壮族群众带去一场戏曲盛宴,带去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
     



    2020年南宁市新年戏曲晚会

     

    “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
     

    传承序二:非遗进剧场,以“精品”入“殿堂”,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

         冯杏元,一生孜孜不倦追求粤剧文化艺术,导演和创排了《月到中秋》《紫金锤》《江姐》《西河会妻》《冲冠一怒为红颜》等一批精品剧目。传统戏曲文化的承继和弘扬,要传统,也要精创,以“精品”剧目走入高端文化艺术“殿堂”,让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艺术舞台上绽放光芒,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走上传承传播新时尚舞台的路径之一。

         2020年1月31日,邕剧传统剧目《三进士》将走进广西文化艺术中心,2月1日,上演《南派粤剧折子戏专场》,为南宁市民带来一场独具“邕城特色”的“非遗过大年”文化盛宴。
     



     

    传承序三:非遗进校园,以“传承人”领跑“下一代”,开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尚之旅

          冯杏元大师工作室,是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创建的广西首个粤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工作室,结合静态展示和动态演示两种方式开展粤剧传承传播工作。培养传承队伍,开展传承活动,是传承人重要工作职责,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生不息、绵延不断的源泉。传承人,除了日常带徒授艺、日常培训工作以及召开培训班之外,非遗进校园,也是传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0年在南宁二中新春文艺演出晚会上,出现了一个让师生眼前一亮的戏曲节目《粉墨青春》,吸引了无数的呐喊声和掌声。这只是戏曲进校园的一个小插曲,更有很多年轻一代戏曲传承人到解放路小学、南师附小等学校开展校园辅导和传授戏曲艺术,给南宁的中小学生带来一股浓浓的文艺新风。而我们的传承大师,在大师工作室、在剧场、在排练场孜孜不倦地精炼优化传统戏剧剧目,不断地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我们的粤剧、邕剧传承得更有内涵、更有滋味,也更时尚。

    梁素梅老师(最前方)授课

     

    黄学超老师(左一)授课

          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既是我们需要长期坚守的“初心”,也是我们需要时刻牢记的“使命”。回顾过去的一年,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拥有非遗市级名录211项,自治区级名录139项,国家级名录7项。其中,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名录总数排全区第一,彰显了首府文化地位。展望新的一年,戏曲传承活动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拉开了序幕,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依然信心坚定、欢快前行!
     


          本稿件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转载稿件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