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田间村头搭台 粤韵飘香深山

    发布时间:2020-01-10 作者:胡美娟 来源:西江日报 点击:

           从2019年11月25日在封开渔涝镇禾楼村首演以来,送戏下乡的舞台搭到了村头田间,由肇庆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肇庆市粤剧团有限公司承办的戏曲进农村演出活动走过广宁、封开、怀集、德庆的村村镇镇,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演出84场,于12月19日圆满结束,近三年来戏曲未覆盖的肇庆省级贫困村迎来“文化大餐”,有的老人几十年不曾出过大山,村民老老少少得以免费在家门口“睇大戏”,享受到高水平的艺术生活,人人欣喜异常,激动不已。
           作为长年活跃在肇庆文化惠民演出一线的文艺队伍,近年来,市粤剧团始终坚持文艺创新,强化精品创作,扎根人民,每年送戏下乡,为基层群众送去一场场文化视听盛宴,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进千家万户。

     
    担凳仔霸头位睇大戏
            2019年12月16日,深冬的下午,怀集县洽水镇大洞田村小学校舍前的空地,传来阵阵掌声,百余名村民和小学生正在观看粤剧《游园惊梦》《唐伯虎点秋香》《猴王借扇》《梦会太湖》等经典剧目。还有一些老人自己搬来凳子观看表演,观众被粤剧优美的韵律和表演深深吸引,有的一直坚持站着看完演出。演出结束后,孩子们还走上舞台跟着市粤剧团演员学起了猴戏,现场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村口一辆大巴车庞然大物般占据了院子出口一半的空间,上面写着“肇庆市粤剧团”几个字,这辆大巴是演员们外出演出的重要代步工具,而这次送戏下乡,有的农村道路不畅,演员们经常下车搬道具步行到演出地点,甚至在寒冷的深夜清理泥石路障。
          根据《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做好2019年度戏曲进农村工作的通知》要求,为贯彻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推进“逐步实现每年在每个行政村至少有一场戏曲演出”工作,普及戏曲艺术,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24天来,市粤剧团在田间村头搭台,把《七月七日长生殿》《对花鞋》《鸾凤分飞》《花田错会》《帝女花》等等经典剧目带给84个贫困村的村民群众。
         “村头田间,校舍沙地,哪里有观众哪里就是舞台。砂石太多就垫上纸皮在上面演,唱念做打,一招一式绝不打折扣。观众非常热情,有的村民专门从隔壁村步行几公里过来看,看完后我们剧团的人给他送回家。”市粤剧团团长陈启良感动于基层观众的民风淳朴和对高雅艺术的热情向往。他说,“虽然基层的环境很艰苦,但我们都要派出一线的演员、最精美的服装、最好的灯光音响,把最好的粤剧带给村民。”
          “我永远都忘不了,大洞田村的孩子们一杯一杯、来来回回给每一个演员端水喝,打扫场地……”12月20日,刚刚回到端州的演员朱女回忆起那一场演出的情形仍然历历在目,感怀动容,“礼失求诸野,在这样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我感受到他们的礼貌和尊重。”脱下戏服,洗尽铅华,在她素颜的面容仍可见长途跋涉4000多公里的风尘仆仆,却掩盖不了一名戏曲人对戏曲服务群众的信仰和坚守,这也正是市粤剧团所有演员弘扬戏曲文化的职业精神。
          大篷车旁的化妆间、更衣室,树荫下的化妆间,货车车厢里的音响室……绿水青山,处处是舞台。每年送戏下乡都免不了夏练三伏、冬练三九。12月7日,正值“大雪”,演员们正在呵气成霜的最低2度的怀集永固镇宿安村演出。

     

    怀集洽水镇丰叙村
     
          12月9日,同样寒冷的广宁县坑口镇,演员们一边唱一边喷“白雾”,但深山里的观众的热情让他们心生温暖……
          根据省文旅厅文件要求,此次戏曲进农村演出活动的地点,是近三年来戏曲未覆盖的农村。有很多交通不便的农村,甚至需要步行几公里才能到达。肇庆市粤剧团演职人员团结一致,克服困难,把最正宗的高雅戏剧带到偏远农村,为传承和发展地方戏曲,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绿水青山  无处不是舞台
           “和平时在练功房排练、在正常舞台上表演不一样,很少和观众这样近距离地面对面,我们的一举一动,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在观众的眼下,这就对现场表演提出更高的要求。”陆明霞是市粤剧团里一位崭露头角的年轻花旦演员,在《游园惊梦》《梦回太湖》等多部剧目中担任主角,在此次送戏下乡活动中,她经历了感冒生病各种状况,也正是在这样特殊的舞台经历中得到了历练和积累,一天三场戏,要化两三个妆,“赶戏”成为演员们的日常,她说,”因为演出的时间场次都是安排好了的。演出的场地很多都是露天的,白天有时晒得睁不开眼,地上全是砂石,凹凸不平,我们需要克服各种动作程式的困难。”年轻戏曲工作者们通过这次锻炼,艺术水平也得到提升,只有唱得好、演得好、舞得好、打得好,才能赢得观众的赞赏和肯定。戏曲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新人的培养,粤剧的发展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代,粤剧能不断出新人、出新戏,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
     

    封开县长安镇演出
     
           平凡而真实,是朱女爱上粤剧舞台的原因,“粤剧来源于民间,回馈于民间,这也是我们送戏下乡的价值所在。”作为本地粤剧界的代表人物,朱女的时间都在舞台和课堂上,到各地进行下乡、校园、社区惠民演出、举办艺术普及讲座。当天我们见面结束后,她又匆匆赶赴中山参加演出。以人民为中心,将精品奉献给人民,早已成为她内化于心的艺术要求。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一种戏曲人的使命感,那就是守住粤剧不断前行的方向。
     
    在“唱念做打”中守护初心
           临冬望春,又是一年,戏曲人奔忙的脚步始终没有停下来。记者从市粤剧团演员们风尘仆仆的身影上看到,戏曲人同他们守护的戏曲一样,优雅、淡然、锐气、锋利。风起岭南,粤韵飘香,岁月流转,艺术永恒,他们不为繁华所动,以不变的传统人文风骨,传承艺术的责任,书写一篇篇信仰的华章。戏曲人的这一年,似乎与过去的那些年并无分别,因为他们一直坚持做一件事,那就是对戏曲的坚守,因为坚守,所以一直前行。
            每个行业的存在发展都有它的魅力。“如果单纯以付出和经济收益衡量的话,可能没有人能坚持在这一行,无数梨园人的坚守,在于戏曲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如果把自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继承者,我们身负传承之责任,历史之使命,意义就不一样。”朱女说。由于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很多新兴的娱乐方式冲击着传统文化。朱女表示,“上一辈艺人经历过戏曲的衰落,我上大学的时候也是前途未卜,不知道戏曲的明天会怎样,但我们依然坚守,守护初心,这就是文化自信,是中国戏曲延续的传承力量。话剧、电影、舞剧、歌剧……而地方戏曲就是我们中国自己的声音。乍见之欢,久处不厌,都不如‘相信’。我相信戏曲几百年来从未中断,未来也不会中断。”
            言之不足,则歌之。我们通过歌唱传递着情感,在激荡不绝的绵延中,成了诗、成了曲、也成了戏,那声音回响在广阔天地。京剧、昆曲、越剧、黄梅戏、花鼓戏、粤剧……错落的音符声调中,是一方住民与一地景物的对话。风物养人、人唱风物,在千年传承中聆听那属于中国的声音。这些古老的声音,接受着水土与住民的孕育,在一代代的传唱中影响一地文化与一方性格。它其实就根植在每个人的血液中,俯下身去,侧耳倾听,那一定是涌动不息的,独属于中国的声音。



            本稿件转载自西江日报,由记者胡美娟报道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转载稿件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