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小百科】(204)背旗、五色裙、文大扣、扣仔、改良扣

    发布时间:2020-01-07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背旗
          戏服配套用物。又称“扣旗”,京剧叫“靠旗”。是粤剧戏服大扣的装饰物。背旗是四面缎质三角形的绣花小旗,颜色与图案和大扣相同。旗杆头上装有银色小木葫芦,背旗杆为藤质,约长80厘米,扎排须穗,微弯。插在演员身后的背虎中(京剧叫“背虎壳子”),故称“背旗”。早期粤剧的背旗有呈方形的,也有演员插六枝背旗的,当时演员认为插得越多,越显角色威风和演员技艺高超。背旗在演出中除起到装饰作用外,演员往往会利用肩和背发力“筛背旗”(“筛”在广州俗话中表示抖动的意思),它可以调节演员身段的节奏,还可以给掌板师傅提供预备动作的“影头”;所以传统粤剧戏班演袍甲戏的演员都要掌握“筛背旗”的技巧。后来也有发展到用背旗打脱手的表演。粤剧戏班传统的衣箱伯父替演员上背旗是一件颇见功夫的技巧。上紧了,演员呼吸困难,支持不了多久;上松了,背旗向后倒仰,十分难看,演员表演感到累赘和辛苦。做到恰到好处,才是一个符合要求的衣箱伯父。而且不同的演员有不同的喜好和习惯,很多演袍甲戏的武场演员,挑选衣箱伯父时就会看他上背旗的技巧可否符合要求。
     
    五色裙
          戏服配套用物。穿着传统粤剧的大扣,在两臂与扣身之间的部位容易露出空当,前辈艺人觉得不雅观,就缝制两条红、黄、蓝、白、绿五种颜色相间的绸带,分别缀在大扣的两腋之下,其用意主要是遮挡两腋下的空当,并增加戏服的色彩。因为它由五种不同颜色的绸带拼成,故称“五色裙”。此处称“裙”,乃是裙带之意思。这是传统粤剧戏服特有的配套装扮。
     
    文大扣
          戏服。京剧称“大铠”。其样式基本与大扣相近,粤剧把角色穿了没有背旗的大扣,称作“文大扣”。它的功能作用与京剧大铠却不相同。京剧大铠是给御林军、校尉等群角穿着的。在传统粤剧演出中,只有打了败仗的将军,或是不懂武艺但又身居武职的将官才会穿大扣不上背旗,故此称“文大扣”。
     
    扣仔
           戏服。京剧称“小靠”。是传统戏中古代将军的军服。圆领、束袖,束腰配细肩。下身扣裙分前后左右四幅。一般除绣象征甲片的鱼鳞纹和T字纹外,也绣龙、狮子、麒麟、海水等图案。粤剧有段时期曾经在扣仔的前胸和后背缀钉金属圆形的护心镜,在整件扣仔身上钉满闪亮发光的小圆形金属片,在双肩、甲裙的边上缀有白色的“风毛”,以此样式招徕观众。但因会妨碍演员身段和武打表演,后被逐渐淘汰。
     
    改良扣
          戏服。此戏服名由京剧传入,粤剧戏班将传统的扣仔加以改良,故名为“改良扣”。在舞台上是将军所穿,紧身、有肩;扣裙分前后左右四块,两肩和腰间有半立体虎头;扣身和扣裙均缀有金属圆钉,以代表是将军的甲胄,腰间系一同颜色配套图案的硬腰带。改良扣主要有红、绿、黄、白、黑等五种颜色。在20世纪30年代,粤剧戏班为了迎合当时市民观众的欣赏趣味,追求新鲜的戏服样式,将原来扣仔的扣裙截短,把金属圆钉缀满整件戏服,在舞台灯光照射下,扣仔五光十色,令观众眼花缭乱。因为这种戏服附加的装饰物太多,不利于演员表演身段、技巧和武功,在20世纪50年代就遭到淘汰。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舞台美术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