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小百科】(198)衣箱、戏服竹箩、水衣

    发布时间:2019-12-17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衣箱
          戏班盛放戏服的木箱。传统粤剧戏班的衣箱,长约100厘米,阔约70厘米,高约80厘米箱的上盖呈半弧形,以防止箱面积水,外包一层漆皮,这样在室外拉(衣)箱时,可免雨水淋温戏服。衣箱四周各个转角位置都用铁皮镶嵌,避免在搬运和堆放的过程碰撞损坏;正面有一铁制的铁牌,用于上锁以防盗;两侧装有铁环,便于搬运,岭南天气潮湿,衣箱底部用实木垫高,以防戏服受潮。

     

    衣箱

          传统戏班衣箱分众人箱和私伙箱两种,众人箱内的戏服是由班主所置,一般相对陈旧,多为配角或群角演员穿着。衣箱的正面和背面涂上戏班的名称。私伙箱是老倌个人所有,内放私人购置的戏服,箱的正面和背面都写上老信的艺名,除了防止混清之外,往往有显示老信的私伙行头丰厚之意,香港的剧团和老倌,至今仍沿用传统戏班的衣箱。
          现在剧团的衣箱体积稍小,长约100厘米,阔60厘米,高约70厘米;上盖面平,以便于叠高堆放。整个箱用铁皮包裹,可免雨水淋温。因为无论是专业剧团还是职业剧团演员基本没有私人购置戏服,以衣箱正面和背面都是喷剧团的名称粤剧行内习惯将管理戏服的部门岗位称作“衣箱”,对管理戏服替演员穿着戏服的人员行内也称他们为“衣箱”,例如称某人是某某老倌的“私伙衣箱”。过去戏班中有些演员年纪大了不能演戏,但他对戏服穿着的规矩和技巧较为熟悉就转做管理衣箱人员,因为他们一般年纪稍大,经历丰富,辈分较高,行内尊称他们为“衣箱伯父”。
     
    戏服竹箩

     

    戏服竹箩
     
          放置及搬运戏服的工具。早期粤剧一些规模较小的戏班,按其经营性质和服务对象分别称作落乡班(指专门下乡演出的戏班)、过山班(在山区农村演出的戏班)、八仙班(只有八个演员的戏班)、氹仔班(氹仔在广州话中指小水塘,形容其规模小)。他们的经营受到成本限制,没有能力购置衣箱和支付搬运衣箱的费用,就以用竹篾制作有盖的圆形竹箩代替衣箱,用来置放戏服。拉箱时就把戏服叠好放在竹箩内,由演员自己背到下个演出点,这样可以减省成本费用。这些竹箩编扎成圆形,故又称“圆箩”。使用圆箩拉箱的戏班就称为“圆箩班”。除了竹箩之外,还有用藤制的箱子运戏服,或干脆“打软包”(用布将戏服包起结成包袱形状背走)。而他们演出时穿着的都是大戏班淘汰的旧戏服。现在剧团已经没有使用这些工具了。
     
    水衣

          戏服配套用物。一般是用没有经过漂染的原色粗布缝制的长袖短衣。早期水衣均为斜领,后来分开男、女两种款式:男式水衣是对襟无领,在衣服前面等距离地对称缝上几条布条,用作系扣以代替组扣,目的是为了防止演员在表演趴虎、绞纱等跟斗和难度技巧时,身体着地被硬纽扣所伤。女式水衣是大襟无领,因为女演员演出时一般身体不用直接接触地面,所以就可以使用纽扣。演员在穿着戏服前先穿上水衣,其目的是利用水衣吸收演员在演出中身体排出的汗水,以使昂贵的戏服不会受到汗水的侵蚀而损坏,实际起到了汗衫的作用。因为这是吸收汗水用的衣服,所以戏班就习惯称之为“水衣”。也有些演员为使水衣的吸水性能更好,会用毛巾布缝制水衣。水衣是粤剧演员演出古装戏时必备的配套用品还有一种用薄竹片串穿制成的竹水衣;在夏天演出时演员穿上它,可以使身体皮肤与戏服起到隔离作用,让演员感到凉快。但因其制作工艺复杂,且对保护戏服的作用不大,所以现在已经没有使用这种水衣了。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舞台美术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