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白蛇传•情》:新编粤剧里的“新”“难”碰撞

    发布时间:2019-12-12 作者:钟雄威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2019年是粤剧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第十个年头,粤剧从跨入“名录”的那一刻开始,所肩负之“发展性传承”的使命愈发重要。在此期间,城市建设为粤剧的存留提供空间、粤剧人才传承上呈现出“薪火相传”的面貌、粤剧群众活动如星星之火般在城市各处燎原、对于粤剧传统与挖掘也不断深入。 [1] 在“非遗”的保护以及国家政策的扶持这种机遇之下,一批融合“传统”和“现代”的作品如春笋般涌现,新编粤剧《白蛇传·情》就是其中之一。

    粤剧《白蛇传·情》(本站资料图)


    粤剧《白蛇传·情》(本站资料图)
     
          《白蛇传》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它讲述一条修炼千年的白蛇化为白素贞与姊妹青蛇前往人间途中,与许仙相遇相恋的一段故事。其衍生版本有黄梅戏、豫剧、京剧等。粤剧《白蛇传·情》根据此故事文本,融合现代舞台技术以及音乐创作技法进行新编。笔者就2019年7月13日在广东粤剧院观看之版本谈谈新编粤剧里的“新”与“难”的碰撞。
     
    一、将传统变新
          音乐运用之新:粤剧是将昆曲、弋阳腔、梆子、二黄等声腔吸收到其中,在其自身艺术发展的作用以及其他文化的相互融合下,逐渐形成内涵丰富且风格突出的剧种,体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2] 伴随着时代和传播介质的发展,民歌、西方电影的插曲以及广东音乐等元素也移植到粤剧当中,包容性是其显著特征。音乐上的转变是《白蛇传·情》整部作品给观众最大的冲击之一。“谁的情话,缠绵千年;谁的眼泪,模糊视线;谁的素手,凉夜相牵;谁的惆怅,害我失眠;谁的牵挂,永驻西湖边……。”开场伊始,悠扬婉转的旋律将我们带入了许仙与白素贞两人的故事中,与唯美的舞台布景结合在一起,让人置身于亦真亦幻、如诗如梦的世界里。与此同时,这部作品中男女主角在唱段方面一改传统乐队伴奏的方式为交响乐队配乐演唱,使音乐层次更加丰富。
          内容阐述之新:许仙与白蛇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各种体裁与版本早已经深深扎在观众心中,如何深入挖掘传统剧目向观众展示其崭新的舞台风貌,这是《白蛇传•情》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该剧编剧莫非将“情”贯穿其中,全剧像是一盘五味陈杂的戏曲大餐,在里面白素贞苦苦哀求救夫“求情”的酸、两人游湖泛舟“钟情”的甜、分离“伤情”的苦等等百感交集,更加细致地将剧本内容呈现在舞台之上。
          舞台呈现之新:创新是如今传统戏曲创作最火热的话题,在《白蛇传•情》中,我们看到许多表现“新”的舞台展现形式,例如吊威亚在“昆仑山盗仙草”一幕中的使用、剪影技术在“钟情”一幕里两人共舞的运用等等,都让观众耳目一新。更让为之称赞的是跟随情节而变换的灯光,端午时节的橙色暖光、白素贞渡海的蓝光与升降台舞美的运用等,都是视觉与听觉最佳的享受。

     
    二、变新之难
          纵观《白蛇传·情》整个作品,以“情”为主线贯穿全剧,在音乐运用、内容阐述以及舞台呈现这三方面都用独具匠心的“新”方法给观众以清新的视听享受,贴切年轻人的审美需求。不可否认,唯美的舞台、交响化的音乐伴奏等创作处理方式是吸引了现代年轻人的目光,可是这对于传统戏曲本身的发展来说是“推动”还是“伤害”,就需要创作者拿捏了,这无疑也反映出现代戏曲创作中的问题。
           “虚拟”与“写实”融合之难:王国维先生称戏曲是以歌舞表演故事。[3] 戏曲表演的特质是虚拟、写意以及高度程式化的,这种写意化的虚拟表演就需要戏曲演员通过“身段”表演将其特质展示于观众面前。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周传瑛先生把这些身段表达的内容归纳为“指事、化身、出情”三个方面。 [4] 所谓“指事”就是用表演表现出时间、地点、布景、道具等内容,帮助观众理解演员之唱和念,使之看懂剧情。“化身”和“出情”则是要通过表演表现人物的身份、年龄、性格和感情。倘若大用真景、写实道具参与剧情当中,是否割据戏曲所带给观众的冥想?是否削弱固有的程式化?是否淡化戏曲原有的特质?如果单纯是为了易于年轻观众理解,吸引其眼球,笔者认为将关注点落在人物的剖析以及整体剧情,再以“合情”、“合理”的方式结合新的舞台手段,会使作品流传下去的生命力更久。只有这样耐人寻味的作品才能够培养“会看戏”、“会品戏”、“会磨戏”的观众,从而将其意见或建议反馈于演员中,再回归到雕琢作品当中。
          “传承”与“革新”之难:粤剧和其它传统戏曲所面临的问题异曲同工,观众的断层是粤剧发展瓶颈之一。粤剧固有的传统剧目无法适应年轻一辈审美趣味,年轻观众逐渐流失,观众席呈现出一片“银丝”的面貌。因此,创作既能符合年轻一辈口味又符合老观众固有审美的剧目就显得更加有难度了。毕竟年轻观众是传承粤剧的参与者,他们的缺失导致剧场剧目难以推广,上座率降低。上座率降低影响剧场收入,从而使行业面临人员缺失。行业没前景,年轻人对粤剧行业就更加望而却步了,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不过从目前广东粤剧院上演剧目的安排来看,新编剧目与传统剧目“混合双打”的模式无疑是一个适应目前趋势的。
          著名剧作家欧阳予倩在谈论戏曲改革的时候曾经将导演意识摆在重要的位置,他认为创造演出就是导演把剧作者、演员、音乐和舞台美术的创造综合成为一个整体过程。新编粤剧《白蛇传·情》基于传统且符合现代戏曲观众的审美而创作,将舞台、音乐、演员唱念做打巧妙融为一体,就是更好地诠释欧阳于倩这种精神的最好范例。

    参考资料:

    [1]罗丽:《“后申遗”时代,广州粤剧发展之路》,《南国红豆》,2016年第2期
    [2]《粤剧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粤剧大辞典》,广州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页
    [3]王国维:《王国维论剧》,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年11月(中国戏曲艺术大系•史论卷),第126页
    [4] 周传瑛:《懂、美、感——关于戏曲表演的三层境界》,《艺术研究资料》第7辑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中国粤剧网为推广粤剧,以予刊载,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