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听这场国粹京韵与南国红豆的对话!“《粤剧表演艺术大全》新书分享会”举行

    发布时间:2019-12-10 作者:张素芹 来源:大洋网 点击:

          作为“2019广州文化产业交易会出版高峰论坛”列活动之一,“国粹京韵与南国红豆的对话——新时代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沙龙暨“《粤剧表演艺术大全》‘做打卷’新书分享会”于12月8日上午在广州购书中心(天河店)一楼大堂举行。现场,京剧、粤剧两大戏曲界的知名人物——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粤剧表演艺术大全》主编倪惠英,国家一级导演、《粤剧表演艺术大全》执行副主编何笃忠,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胡薇,山东艺术学院教师、京剧演员张倩,对新时代下戏曲的传承与保护等问题进行了开放式讨论。
     


     

    《粤剧表演艺术大全》将传承落实到了文字、音像

          2019年是粤剧“申遗”成功10周年,11月23日,《粤剧表演艺术大全》“做打卷”隆重首发。《大全》是在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由市宣传、文化部门和粤港澳粤剧界携手合作的一项具有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艺术之深远意义的重大文化工程。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首卷“做打卷”终于面世。编纂人员怀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对粤剧表演艺术进行追根溯源的发掘和梳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以图、文、音、像结合的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反映粤剧表演艺术的整体面貌,把粤剧近百年来最有特色的表演形式记载下来,为粤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扎实可靠的基础。《大全》具有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的特色,是一部名副其实的辞书、工具书、教科书。

          对此,胡薇表示《粤剧表演艺术大全》“将传承落实到了文字、音像”,她说:“以前说‘人在艺在’,老师傅去世,一个剧种可能就消亡。近年来地方戏曲普查,剧种已经从375个下降到了348个,有的剧种还登记在录,但是已经没有几个人能够唱大戏了。”从这个意义上演,《大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当前,我国大部分戏曲剧种都列入了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了政府与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扶持,生态环境已经获得了极大的改善,但许多剧种还未摆脱困顿的状态。在戏曲的传承工作中,近年来京剧、粤剧对剧种艺术的保护抢救都做了相当大的努力,也取得了耀眼的成绩,保持了艺术生长中的充沛活力。

          胡薇表示,京剧的传承保护做得比较好,全国有8大京剧院,在北京还有很多区属京剧院团,人们一直在“守正创新”,既守住根源,又在形式上进行改革。在张倩看来,戏曲是一大家,中国人讲的仁义礼智信都在戏曲中传承,“外国人来到中国,想了解这个城市的文化,都建议他们先去剧场看一场戏。” 张倩说,“老先生们讲‘要知其根源、知其来源’,戏曲是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在讲自己的故事。用特色腔调,用曲传情。我们现在依然是一桌二椅,比如京剧《华子良》,武生的身段,不用任何道具,仅用程式化的身段就表现了爬雪山。”说到传承,张倩认为离不开口传心授和眼神交流,“比如《杨门女将》《白蛇传》,我们因戏而传承。”


     

    粤剧海纳百川,可以走得更远

          在倪惠英看来,中国戏曲源出一脉,中国地大物博,地方戏曲也繁花似锦。“粤剧生长在岭南这片热土,有海纳百川的独特精神,它既有南派独特的粤语语言特色,粤剧人包容开放的胸怀又让它兼收并蓄。粤剧有20000多个剧目, 600多个曲牌非常丰富。”

          科技的发展、文化的多元虽然让戏曲受到了一定的挑战,但戏曲在这个时代依然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正如十年前粤剧在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定时,被评为“一个古老的但仍具活力的剧种”,倪惠英表示:“粤剧首先要夯实根源,二要不断传承发展充实。”

          何笃忠表示,粤剧比京剧的形成早约100年,京剧粤剧同根同源, “粤剧、京剧,都是板腔体、曲牌体相结合的剧种,京剧的西皮粤剧称为梆子,中州韵也是100多年前才改成广州话的。” 何笃忠说,“粤剧最早的曲牌也是唱昆曲、弋阳腔,跟现在完全不同,后来吸收了岭南民间的南音、木鱼,还有很多中外小调比如‘无锡景’、美国的‘苏珊娜’……现在,《歌唱祖国》这首曲子也被我们用粤剧的方式去填词。”

          在何笃忠看来,粤剧还可以走得更远,“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甚至非洲,都有粤剧在传唱。我们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去发展,传承要有创新意识,要发展地去传承。”


     

    死学之后再活用,不为创新而创新

          在传承并弘扬优秀文化价值观念的同时,戏曲也不断改进、完善着自身的本体艺术形态构成。戏剧要在传承中发展,必然要有所创新。比如说,早在2002年,由倪惠英老师策划并主演的粤剧《花月影》在广东省艺术节开幕式上公演,传统的浪漫色彩与清新的现代气息惊艳四方,被国内戏剧专家誉为“粤剧在社会转型期的代表作”。

          又如,近年广东粤剧院粤剧创排的《决战天策府》,为全国首部“互联网+戏曲(粤剧)”,取材自3D武侠网游《剑网3》,在网游情节的基础上改编创作。该剧开创了网游与粤剧跨界合作的先河,让新老观众在不一样的演出氛围中,领略传统与时尚跨界之美。《决战天策府》不但于2015年一举夺得“全国传统戏曲票房”、“全国新创传统戏曲票房”双料冠军,还作为文化创新典型案例数次纳入高中考题。

          对此,何笃忠表示:“《决战天策府》不简单,但这并不是中国戏曲发展的唯一路子。”他表示,“粤剧要跟京剧相互学习,在保护传承表演上,京剧很严谨规范,对传统非常敬畏。”

         胡薇则引用焦菊隐“守格、破格、创格”的说法,她说:“死学之后再活用,不要为了创新而创新。”

          在艺术传承方面,无论是京剧、粤剧还是其他剧种,都把培养观众和培育苗子的重点“从娃娃抓起”,花费了很大精力推动戏曲进校园,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在倪惠英看来,传承不仅是培养演员,培养年轻观众更重要。“20世纪90年代我们就开始考虑这个问题,2002年粤剧开始进入大学校园,后来想找到一个手段全覆盖,于是就有了粤韵操。”4分30秒的粤韵操受到学校和学生的欢迎,“戏曲,不管你喜欢与否,在看到它的时候,就会触及你的灵魂,这是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 倪惠英说。


     

    《大全》唱念卷明年三四月推出

          沙龙结束后,倪惠英和何笃忠分享了《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编辑出版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倪惠英表示,《大全》的五大卷是同时推进的,“做打卷”首发后,其余四卷(唱念卷、锣鼓器乐卷、排场剧目卷、化妆服具卷)也将陆续出版,“唱念卷已经完成90%,明年三四月推出;锣鼓器乐卷也已经完成了一半。”

          最后,现场观众一同欣赏了15岁中学生表演的粤剧《鸳鸯泪洒碧血剑》之《剑归来》唱段,以及广州技师学院学生表演的“粤韵操”,观众在领略粤剧艺术魅力的同时,更感受到了粤剧在年轻一代身上呈现的勃勃生机。
     


          本稿件转载自大洋网,由广州日报记者张素芹报道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转载稿件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