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浅析戏曲剧本的文学性与可演性

    发布时间:2019-10-25 作者:胡嘉琪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幼年初次接触《梦断香销四十年》剧本时,舞台动态的呈现方式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最初的印象,这使我对戏曲剧本形成固有印象:一种活化的文字形态。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考》中对戏曲艺术下定义:以歌舞演故事。那么戏曲剧本作为这“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表演之本,必须兼具文学性与可演性。
          陆唐二人的爱情故事,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有各类出彩的作品,以不同的视角讲述着这个鸾凤分飞的悲情故事。当故事放到粤剧舞台上,时长须控制在120分钟左右,剧情内容的取舍便成了创作者需着重考虑的问题。《梦断香销四十年》剧本分六场——鸾凤分飞、怨笛双吹、沈园题壁、剑阁悲歌、残夜泣笺、再进沈园,紧抓主线,无赘述,直切主题重点。每一场的内容选择都为后一场立下稳固根基,环环相扣,扣人心弦,可以看出陈冠卿先生功力之深厚。
          剧名“梦断香销四十年”出自陆游的《沈园二首》中颈联“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是作者对于陆唐相爱却无法相守的悲剧的高度概括。陈冠卿先生将原诗句的“消”更改为“销”,他认为二字字义相通,但“消”是自然消失,而“销”却含有人为因素,如销毁。“陆唐”的爱情是被封建礼教摧毁的,使用“销”更为贴切。

     

     
          私以为,《怨笛双吹》是把文学语言与舞台效果结合得最为巧妙的一场。陆游与王春娥、唐琬与赵士程的两场婚礼同置舞台、同时进行,虽然是欢庆的场景,却延续了上一场鸾凤分飞的悲情基调。编剧在第二场安排四个角色对唱,同时空的音乐曲词与实质上分隔的两个空间、痴人,营造出更浓重的悲情,直抵人心。从场面效果看,第二场中两个婚礼的人物行动具有相似性,面对新人、怀及旧人,陆游与唐琬的行动反应相似,既有对新人的无奈,也有对旧人的怀恋,却同样不愿再次伤害眼前人,而这本质上是二人的三观接近,也是二者长久相知相恋的基础所在。四人新婚燕尔的场景是观众所不愿看到的,而作者偏将此放上台面,甚至平行叙述,着实“虐”了观众一把。
          戏曲剧本的文学性需与板腔曲牌相结合。《怨笛双吹》婚礼部分运用【双星恨】曲牌贯穿始终,与一贯铺排不同板腔曲牌相比,单纯使用【双星恨】一曲牌反而很好地抒发感情。在同一曲牌下,四人对唱,四人心思各不相同。通过对唱的形式表达人物的心理斗争,场面虽静,受众却能感受到背后的波涛汹涌。
          回归到曲词本身。戏曲文学向来是一种俗文学,杂剧、南戏皆在勾栏瓦舍中上演,观众多是教育水平不高的平民阶层,语言的通俗性便成了必然要求。但文学的成熟需要知识分子的参与。《梦断香销四十年》便是很好的例子,其语言风格在通俗与高雅间找到了很好的平衡,“对月含愁”“鹊架金桥”“灯花报喜”等一系列用词,既化用古典意象,营造古朴的风格,又能准确地表达出人物此际心境,更能为观众所感知、接受,这大概就是雅俗共赏,也是文学的魅力。
          透过“怨笛双吹”这一场,可见一位优秀的戏曲编剧家应该是可以在剧本写作中兼顾文学性与可演性的。文学性,在雅俗共赏,合理地运用意象把人物心境传达给观众,能让观众体会到诗化的美;可演性,即能够在巧妙的场面铺设中安放恰到好处的文字,能够让演员在表演时能够把曲词文字与戏曲程式化动作相结合,而非形成一种借用演员之口“读”剧本的膈应感。
          若问何为好剧本?陈冠卿先生编剧的《梦断香销四十年》便是最好的答案。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中国粤剧网为推广粤剧,以予刊载,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