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小百科】(183)片子、片子石、线穗、髻、正辫、正凤、侧凤、散发

    发布时间:2019-10-22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片子
          发式。先用水浸发刨花(一种木料包出来的薄片),使之产生稠状黏液,以它来梳理事先准备好的7-9片头发;其中两片约长20厘米,宽约5厘米,上宽下尖形状的光片称“大片子”。另外几片盘成椭圆小弯形,将它们摆放在片子板上备用。旦脚演员化妆时要将片子布系在前额头上,前额正中贴一片椭圆回形片子,两旁依次各贴2-3片,代表角色的额发。把两片大片子从两鬓到两腮由上而下贴在脸上,代表角色的鬓发。古人将鹅蛋形的面形视为美女的标准面形,戏曲化妆就是利用片子按标准来修饰演员不同的面形。
     
    片子石
          化妆饰物。由铜或铝材质制成每个直径1-4厘米的网状圆形或椭圆形物体,在网眼处粘有白色的玻璃,也有红色、褐色等其他颜色,粤剧戏班把这些玻璃称为“石”,背后焊有一固定的别针,旦脚演员在化妆时,将它分别插在前额的“片子”中间,以作装饰,故称“片子石”。
     
    线穗
          发式。京剧称“线尾子”。是戏曲旦脚演员头部化妆的发式。用染成黑色的丝线编成长1-1.2米的长穗,旦脚化妆包大头时,用线穗系于大头下面,拖在演员的身后,或分开两股垂于身前。线穗是大头的配套物品,它象征古代中年妇女的长头发,一般用于扮演中年女性角色。需要包大头的正旦(青衣),如《宝莲灯》的王桂英等角,就要戴线穗。
     

          发式。仿照古代已婚妇女的发式,将盘结在头上的长发加以美化,梳理成各种髻式花样。用一束头发,先梳成辫,再将其卷成饼状,戏班称为“发饼”(也有按剧情需要,或按演员喜好梳成其他各种形状)。用发网将它包好,固定成形。以马簪将髻别好插放在演员头上。此发髻多位戏中已婚中年妇女所戴。
     
    正辫
          发式。供传统粤剧正旦使用的发辫,故称“正辫”。选择一束长约70厘米的头发,用彩线将辫头一端捆扎成长8-10厘米、直径约2厘米,直接接驳于演员自己的头发上,辫尾则自然散开梳直。正辫原是正旦行当扮演剧中中青年女性角色的发式,后来虽然由花旦替代了正旦,但正辫的名称却一直沿用下来。
     
    正凤
          化妆饰物。是舞台上旦脚的头饰。用细小的金属线制作展开双翅的丹凤形状,涂上金色或银色,在凤的头部、双翅和身体之间缀上彩色珠串,整个凤显得色彩斑斓、富丽堂皇。把它戴在旦脚演员额顶正面发髻之上,故称“正凤”。按戏班旧例,戏中皇族的男子,以龙作象征,女子以凤作象证;所以,只有戏中有皇族身份的女性,如公主、皇后、妃子等角色才能戴正风作头饰。
     
    侧凤
          化妆饰物。由细铁线、金银软线、小珠、碎石(玻璃粒或胶粒)等材料制成,用细铁线绕成一只凤的模样,再在上面缠上金线或银线,另在凤身、眼、头等部位镶上碎石,凤嘴吊有串珠。外形与立凤相似,其区别在于立凤的形状为立体,侧凤是平面,故戏班又有称侧凤为“半边凤”。侧凤多是戏中的小姐等角色所戴,一般插戴于头两侧,故称“侧凤”。
     
    散发
          发式。仿照古代妇女的长头发样式,用头发或假发扎成一束约长70厘米的长发,头部用丝绳缠绕约5厘米,其余自然散下,故称“散发”。表演前需将散发头部系于头上网巾之中,将末端部分挽成髻状,用骨簪别住。传统粤剧旦脚演出以散开头发表示角色落难或情绪极为激动、不能自已的情境。在表演时,演员先利用背场拔掉头上的骨簪,使散发散开,然后双脚跪地,利用脖子作轴,使头上散发向左或向右旋转,以此表达角色的情绪。这是传统粤剧正旦行当演员必须掌握的表演技巧。在杀忠妻、西河会等排场中,就必要有散发的表演。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舞台美术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