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三千曲艺人下城乡 岭南夜夜粤韵飞扬

    发布时间:2019-10-11 作者:袁平峰 来源:南方都市报 点击:

    青少年传承苗子正在表演
     

           连办18届斗门曲艺大赛,全区51个曲艺社团和3000多名曲艺骨干,124年历史的荔山村龙雅堂粤剧团,东风小学等8个粤曲传承基地,全省首批区级“斗门区广东音乐联谊会”,在“中国曲艺之乡”复评考核即将到来之际,斗门区交出曲艺事业繁荣发展的答卷。记者从斗门区获悉,自2011年该区获评“中国曲艺之乡”之后,不断擦亮“中国曲艺之乡”品牌,曲艺活动遍及斗门城乡,青少年曲艺传承焕发活力。
     

    百年龙雅堂粤韵飞扬

           锣鼓铿锵、扬琴悠扬、高胡婉转……10月8日晚8点,乾务镇荔山村龙雅堂粤剧团(以下简称龙雅堂)准点开唱。

           黎小红阿姨唱的是《梦会太湖》;黄荣亮唱的是《七月七日长生殿》;10岁5年级学生朱蕙菁唱的是《分飞燕》,一人唱两个角色。不时有村民进来,也不时有村民出去,想唱就可以上台拿麦,不想唱可以坐在台下听唱。

           龙雅堂隐在一隅安静之地,上到二楼,豁然开朗,是一间面积很大的室内曲艺社,墙壁四周挂满了锦旗和奖状,皆是对该粤剧团各个时期参加不同级别演出的肯定和鼓励。

           翻看资料可知,貌不惊人的龙雅堂始建于1895年12月,至今已经有124年历史。

           “龙雅堂是1989年搬到这里的,是村委会的物业。每天晚上8点开唱,晚上11点结束,几十年来没有间断过。”今年70岁的黄荣亮是龙雅堂的团长,参加龙雅堂演出已经超过50年。“每天晚上唱几句,所有的烦恼都会烟消云散了。荔山村的粤曲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人传承下来的,还会继续传下去。”黄荣亮开心表示。
     

    127个村居均有曲艺室

          百年历史的龙雅堂粤韵飞扬,成为斗门区不断擦亮“中国曲艺之乡”招牌、不断增加粤曲内涵的生动实践和努力。

           “目前全区有51个曲艺社团、3000多名曲艺骨干,活跃于五镇一街,基本上日日有活动夜夜有歌声。”斗门区文联有关负责人表示。

            采访获悉,斗门区的曲艺社团中既有超过百年历史的老字号,也有开办数载和几十年的社团,常年开展排练、展演、交流,极大地丰富、提高了基层业余曲艺爱好者的水平和生活。

           多年来,斗门区把曲艺发展作为文化工作重要内容来抓,区镇联动,促进艺术阵地遍布城乡,投入近5000万元,在全区127个村居建设和改造文化活动中心,每个中心均设置曲艺室,超过半数的中心建有表演舞台。

           “从2016年开始,区曲协在斗门电台开设《黄杨粤韵》专栏节目。”斗门区曲协主席、非遗曲艺类传承人何国雄介绍,《黄杨粤韵》以播送本土粤曲为主,兼有斗门曲艺社团发展史、曲艺趣闻轶事等内容,成为名符其实的“斗门曲艺空中舞台”,让人耳目一新、倍感亲切,深受区内外曲友欢迎。
     

    连办十八届曲艺大赛

         10月9日晚8点,斗门区戏曲活动基地准时开唱,精彩的演出吸引大批曲艺爱好者和附近群众,不多时已被围了里外三层。

          该基地位于斗门区青少年宫广场处,今年7月1日启用,由斗门区英雄粤剧曲艺团进驻管理。据悉,该基地由政府部门拨出专款,对斗门区青少宫“童心音乐夜”小舞台进行改造而成。

          何国雄介绍,英雄粤剧曲艺团是由青少宫粤剧团、东风小学曲艺团和横山中心小学曲艺班师生组合而成,将充分利用基地舞台开展教学、培训、表演活动。基地启用后,由斗门区宣传、文化部门组织为期三个月的全区50场曲艺调演,参演人数多达1500余人次,演出经典、现代和本土创作节目300余个,推动了群众戏曲活动的蓬勃开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何国雄介绍,“斗门区曲艺大赛”是斗门文化品牌之一,每年举行一届,至今已至第十八届,但该赛事每年只有10余个节目数十人能进入决赛,参赛队伍和人员相对较少。意义不同的是,7月至10月中旬举办的这50场调演,是每个社团上台展示的大事,大家认真排练,无论从唱腔、音乐、锣鼓以及服饰、妆容、台风等均认真对待,尽量做好做完美,成为中国曲艺之乡展示交流的窗口。

          记者了解到,基地除了挂牌“斗门区戏曲活动基地”外,还挂牌“斗门区青少年戏曲培育基地”,担负着传承、培育青少年曲艺精神的重任。

          斗门区将曲艺传承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开展不同类别的曲艺传承。由斗门区文化部门和教育部门及文联推动的曲艺进校园工作,目前在如火如荼进行中,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数据显示:斗门区目前在斗门二中、井岸镇第一小学、东风小学和斗门镇南门小学等8所学校建立粤曲传承基地,白蕉镇灯笼小学建设有沙田民歌传承基地;一大批曲艺之星脱颖而出,其中东风小学的12岁女学生陶静妍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她一个人手握12面奖牌,今年7月份考进广东粤剧学校(六年制)。

          而戏曲创作也迎来新的突破,本土曲艺《十里莲江花吐艳》《粤曲响遍东风校园》、粤曲表演《振兴斗门创繁荣》、优秀曲艺精品《黄杨河畔喜歌扬》《斗门禾虫》……斗门区文化部门和斗门区文联创作的本土优秀曲艺精品,在675平方千米的岭南水乡传唱,群众精神生活多姿多彩。
     


         本稿件转载自南方都市报,由记者袁平峰道,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转载稿件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