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乐乐乐”送戏下乡 老有所乐与人同乐

    发布时间:2019-07-04 作者:陈伟祺 来源:中山日报 点击:

       简素梅。(受访者供图)
     

          进入南朗镇榄边莆山村,拐入一条蛇游似的小巷,位于莆山正街34号对面的就是粤曲爱好者的生活大舞台“乐乐乐艺术团”。2009年5月,痴迷粤曲的简素梅凭一己之力集齐启动资金,创办了这个曲艺社,并以此为家,悉心经营。自2016年起,简素梅带领曲艺社送戏到莆山、西江里、关塘等15个村居和镇颐老院,为村民带来快乐。为传承粤曲文化,简素梅还收集了160多本粤曲曲本。如今,在简素梅的悉心经营下,“乐乐乐艺术团”已成为南朗唯一一个传承粤曲文化的团队。
     

    尽心尽责以曲艺社为家

          今年78岁的简素梅和丈夫都是“粤曲发烧友”,上世纪90年代常常结伴到歌厅一展歌喉。在浓厚粤曲文化氛围的熏陶下,简素梅的子女也爱上了粤曲。“我一直以来都想成立一个曲艺社,退休后才真正有时间去完成这个心愿。”2009年初,从中山国旅南朗营业部退休的简素梅开始着手筹备曲艺社成立的工作。

          成立曲艺社不易,简素梅首要面对的是资金和场地两大难题。在榄边一带,简素梅是出了名的人缘好,为筹备启动资金,她联络了以前相熟的客户和身边的朋友,以恳挚的态度打动他们。“前后联系了近20人,他们都很热心,多的资助5000元,少的资助几百元,不到一个星期就筹到了48000多元。”至于场地,简素梅通过远洋电话联系到了旅居美国的老同学,顺利地借用了他们家闲置的祖屋作为曲艺社的活动场地。老同学为了支持她的工作,每月仅象征性收受租金一元。

          2009年5月9日,乐乐乐曲艺社正式成立。据简素梅介绍,曲艺社的名字“乐乐乐”三字分别取喜欢、音乐和快乐之意,组合起来就有着“喜欢音乐的人是快乐的”的美好寓意。

          曲艺社成立10年间,简素梅每日起早贪黑,以曲艺社为家。“每天早上8点多打开门窗,里里外外搞搞清洁,整理曲谱架,下午5点关好门窗再走。”简素梅表示,这么做一方面是想让大家有一个舒适的场所唱粤曲,另一方面是曲艺社的场地是租借的,自己有责任打理好、保护好。
     

    粤曲下乡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乐乐乐曲艺社”日渐知名,远自石岐、张家边、横门的“粤曲发烧友”亦纷纷加入。曲艺社的队伍也从一开始的七八个人,慢慢壮大至20多人。每周三、周四的下午都会组织排练。

           2016年,在当地文化部门的大力推动下,简素梅带领曲艺社送戏下乡,从“自娱自乐”走向“文化惠民”。每次送戏下乡,简素梅总是亲力亲为。从搬灯光音响、乐器等道具,到现场布置、张贴宣传单,再到化妆、演出,所有的活都是由这一群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老人包办。

          “看到观众们开心的笑容、听到掌声,我们觉得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简素梅说。

          2018年,曲艺社整合为“乐乐乐艺术团”。2016年到2018年,“乐乐乐艺术团”走遍15个村居和镇颐老院开展慰问演出,3年来累计演出57场次。同时,为顺应时代发展,展现多元文化,他们还邀请了横门幼儿园几位老师成立舞蹈队,补充加入到艺术团,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创新作品搬上舞台。

          除了演出外,简素梅还常常探望身边的老人,陪他们聊天、谈心。“我自己也是老人,很清楚他们渴望陪伴的心情,所以我有空就会串串家门,和他们聊聊,有时候也会把演出的视频放给他们看,他们看了以后都非常开心。”简素梅说。
     

    为传承粤曲文化收集160多本曲本

          为传承粤曲文化,避免粤曲曲本失传,10年间,简素梅收集了160多本粤曲曲本。“一些是无意中听到,一些是和其他艺术团联合演出时发现的,总之我们艺术团还没录入的曲本,我都会收集。”记者细心发现,每一份曲本简素梅都会精心装订,而且曲本的收录时间、曲本由来等信息都被一一记录在空白处。“传承粤曲,绝不仅仅是会唱,曲谱的收集也十分重要,有文本留下,粤曲就不会失传。”

          对于粤曲的传承发展,简素梅一直在行动。“无论长幼、有无基础,只要对粤曲感兴趣,我们艺术团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无限欢迎。”最近,“乐乐乐艺术团”招入了一名45岁的新成员,刷新了艺术团的最低年龄,简素梅十分开心。“条件允许的话,我们想到更远的地方演出,让更多的人了解粤曲文化,我也希望有更多年轻朋友能加入。”
     


          本稿件转载自中山日报,作者陈伟祺,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转载稿件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