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小百科】(148)手桥、桩手、一二三、牛角捶、猋龙

    发布时间:2019-06-13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手桥
          南派武技。粤剧南派武技徒手搏击招式统称。将南派实用性技击运用到舞台上表演,是传统粤剧的表演特色。演员在舞台表演徒手搏击过程中,有牛角捶、挂捶、左右刹踭、猋龙等招式;对打双方按南拳的套路,沉肩垂时,突然右手反腕同时从胁下向对方攻击,相互勾缠在一起,力度相约,谁也不能轻易拉开,在外形上恰似一座弧拱形的渡桥模样,故戏班艺人称之为“手桥”。因为在南派徒手搏击对打开始时往往以手桥作导引,使用得较多,所以就以手桥作为舞台上南派徒手搏击时对打的统称。亦有一说是,双方的右手同时向对方攻击,绕缠在一起,广州话“绕”与“桥”两字音相通,故称“手桥”。传统粤剧武戏,除了袍甲戏的把子外,几乎凡是武戏,都会运用手桥表演,表演排场中的打闭门、打和尚、打擂台、乱府等,更是以手桥对打为主的排场。
     
    桩手

          南派武技。传统粤剧南派武技训练项目。木人桩是南少林武僧日常练功用的器具。木人桩按照人体的眼、心、腹三个身体正面的主要部位,设计三枝伸出来的“木桩手”,每枝长约35厘米至40厘米;另外还有象征人的腿部的木桩脚。传入戏班后,粤剧艺人练功时把木人桩立在红船地艇的船头,供武场艺人练功之用。活动的人与固定不动的木人桩搏击,行内称“埋桩”。过去凡是戏班红船,都立有木人桩,供练功使用。武术界向有南拳北腿之说,南拳就是以手进行搏击的拳术,桩手是练习者训练过程和训练技艺的统称。练功者按照既定套路向木人桩发起攻击,埋桩的招式有108个单元,每单元有十八个招式,包括有上步入马、左右手捶、推山塞海、二龙争珠、左右开弓、双龙出海、大象拔草、黑虎偷心、美人照镜、拨草寻蛇等,每个动作连成一气,全套桩手108式练完约需20分钟。桩手讲求力度和马步,有很强的实用技击作用,是传统粤剧武戏中手桥的基础训练手段。当年红船的艺人,特别是武生、小武、二花面、六分等武行演员,经常练习此武功项目。
     
    一二三
          南派手桥基础招式。双方以四平大马对峙,甲方主动先以右手冲拳攻击乙方的前胸,乙方以右掌用力下压化解;甲方即将右手收回至腰间握拳蓄势,随以左手冲拳攻击乙方前胸,乙方同样用左掌下压化解;甲方迅即收拳,再出右冲拳攻击,乙方则用右手反掌用力拨带甲方右手,使其顺势向左转身。这样连续的三招攻守,粤剧戏班习惯简称为“一二三”。这是传统粤剧南派手桥对打的起式,凡有南派手桥对打都以“一二三”开始。此外,在南派把子对打中也有采用“一二三”的招式。在把子对枪开始时,双方持枪平举,用枪头相交架,上下互击三下,是为“一二三”。其他把子(如大刀、棍、剑等)用法大致相同。有时在把子对打过程中套路变化时,也有采用“一二三”作为转折的过渡。北派把子也有“一二三”的套路,除了握把子的前后手不一样外,动作完全相同。
     
    牛角捶
          南派手桥招式。甲方用弓箭步(一般左腿在前右腿在后)两手握拳从身体两旁由下而上斜向合击对方的太阳穴。乙方同样用弓箭步迎上,双手曲肘向上成掌形,分别左右两方格挡甲方的两面攻击,保护自己的太阳穴,然后两手腕顺势搭着甲方的手臂向外翻绕一圈,反将对方两手压于腕下,牛角捶的招式就完成了。因为攻击一方(甲方)双手握拳,两臂成弯状向前合击对方(乙方)的太阳穴,其形状酷肖水牛头上的两只角,所以戏班艺人形象地称此招为“牛角捶”。
     
    猋龙

          南派手桥招式。表演者正面面对对手,右手沉肩垂肘,蓄势以待;突然伸出食指和中指,由下而上直插向对方双眼,目的是攻击对方的眼睛。“猋”字在广州话中有“迅速”的意思,荔枝、龙眼是粤中时令水果,戏班艺人按民间隐语习惯,将荔枝龙”而隐喻为“眼(睛),故将此招式称为“猋龙”。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表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