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小百科】(146)打五件

    发布时间:2019-06-06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打五件
          武打组合。粤剧南派特有的群体性武打组合。采用岭南民间五种生活用品作为武器,一是桥凳(即长条板凳),二是担挑(即竹扁担),三是竹箩(即竹萝筐),四是四方台(桌),五是匕首,创造性地把这五种物品加入到粤剧舞台的开打中去。表演“打五件”,其剧情发生的环境必须安排在茶楼、食肆、村边、榕树头等地;用作开打的这五件物品分别摆放在舞台四周,表现剧中人在情急中随手拿起身边日常生活用品与人交手,使观众感到自然可信,表演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第一是“打桥凳”。珠江三角洲一带,习惯将外形酷似桥的长条板凳,称作“桥凳”。本来粤中民间武术家就有打桥凳的传统,而且已经形成了技击套路,传统粵剧借鉴了这些武术套路,并以舞台身段和跟斗技巧给予美化,使它除了原来的实用性外,更具舞台的观赏性。正主(多为小武或二花面)高举桥凳与五军虎对打,左右刹踭、桥凳过颈、搭背;然后五军虎猋老鼠跃过桥凳,正主起脚将桥凳踢向五军虎后扎架。
          第二是“打担挑”。广州俗话将扁担形象地称为担挑。由五个五军虎各手执担挑攻击正主,正主夺下其中一条担挑,还击其他四个五军虎,双方对打的套路与“十棍”相仿,主要突出担挑对打时相互碰撞发清脆的声响,要求击打的力度要均匀,碰击的速度快慢要有规律节奏,将激烈的武打变成悦耳的敲击乐章。最后,四个五军虎围站在四个方位上,分别把两条担挑杠在双肩,这样四条担挑构成“井”字形,搭在一起,正主跳上去扎架。
          第三是“打竹箩”。它和打藤牌的套路相似,四个五军虎各执一个竹箩,分站四角攻击正主;正主手持担挑,轮流向四角的竹箩拍击,再穿插游走于四人之中,出其不意地出手敲击竹箩;四个五军虎向正主抛掷竹箩,正主一一躲过,舞台上空的竹箩就变成了如“打脱手”般对掷;接着是正主抢过一个竹箩,将一个五军虎拎起抛入竹箩之内,这样就将激烈紧张的武打寓于轻松滑稽之中。
          第四是“打八仙台”。广州话将八人方桌俗称“八仙台”。打八仙台的套路与舞台上高台(桌)对打相同,先是双方隔着八仙台以手桥对打,两人双手互执,一齐跳上台继续打手桥,然后各以拿手的高难度跟斗(或高台大翻、或冇手半边月)从台上翻下。再由五军虎在杂边叠起三张高台,在衣边放置一张特制的桌子(由戏班中负责管理道具的“杂箱”将它扶稳),对打的两个主角或是踩踏着五军虎的手和肩,跃上叠起的三张高台上,或是由五军虎合力抛上去。两人在高台上移步换位,以简单的手桥过招后,正主起脚踢对手,然后运用大翻从三张高台上翻下来。对手被踢中,就由高台上斜着摔下来,跌到衣边的桌上,桌子受到演员下坠的重力,立即散架碎毁。广州话将从高处摔落地下称作“挞”,戏班就将此项表演称为“挞烂台”。特别要提及的是戏班中管理道具的“杂箱”,大多由一些年较大,已经不适合舞台演出的演员转岗任,戏班内尊称他们是“杂箱叔父”。他们在戏班中一都经过专业训练,在“挞烂台”的表演中,他们负责扶台,这是一项需要运用内功而又较难掌的技巧。假如演员摔下来,“挞”不烂台,则演员的身体肯定会受硬伤。杂箱叔父要用台面斜向迎着下坠的演员。在演员身体刚触到台面时,暗用内功,使桌子毁碎。所以,“挞烂台”需要演员和杂箱叔父密切配合才能表演成功。
          第五是“打匕首”,又叫“打插仔”。这是将武术和杂耍结合起来表演,将一张桌子扳倒,斜向竖放在舞台衣边,五军虎双手执两把匕首上前攻击正主,运用左右刹踭、刺胸、走针等技巧招式后,正主施展空手入白刃,夺过匕首,将五军虎逼到衣边;五军虎背贴靠在竖立的桌面上,身体成“大”字形,斜对着观众;正主将两把匕首分别飞向五军虎,稳稳地插在桌面上,匕首准确地刺到五军虎的两腋下,场面惊险,观众哗然。
          20世纪30年代,粤剧名伶关德兴,有感于当时粤剧戏班热衷于引进被称为“打北派”的京剧武打表演技巧,认为京剧“打北派”要先练基础把子“小五套”,粤剧南派就以“打五件”应对,于是创造了这套南派武打组合。直到20世纪50年代,仍有剧团表演“打五件”,其中以下四府小武老天寿、杨镜波较为出色。“打五件”现已失传。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表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