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小百科】(133)撑脚趴虎、后趴虎、扎趴虎、猋老鼠

    发布时间:2019-04-25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撑脚趴虎
          打武棚跟斗。表演者跃起,将身体以仰卧形状平悬空中,突然将一只脚发力向前蹬出,身体马上猛然翻过来扭转成俯卧状,面对地面,双手按地做趴虎落地动作。广州话将动词“蹬腿”习惯念成“撑脚”,所以就把这个跟斗叫做“撑脚趴虎”。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的尾场中,日本兵追赶游击队,企图抢回密电码,被埋伏的游击队长开枪击中,演日本兵的演员这时就使用撑脚趴虎,形象而又贴切地表现了日本兵被击毙倒地的规定情景。这个跟斗现在已在粤剧的武打戏中被广泛地使用。
          除了这种单脚起跳的撑脚趴虎外,还有一种屎瓯撑脚趴虎,是从长跟斗“屎瓯”发展出来的新翻种。表演者先是助跑、小跳、撞脚、翻“屎瓯”,身体在空中向后转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双脚用力一撑,把整个身体打开拉直,头直接向地面冲下去,接着双手按地做趴虎,这个跟斗是在排练现代戏的武打过程中摸索出来的,往往表现反派角色逃走时被开枪打死而掉在地上的情景,但因为这个跟斗对身体在空中的控制能力要求较高,所以较少使用。
          “360 趴虎”也是近年在撑脚趴虎的基础上,加以发展而形成的新跟斗技巧。它前半部分准备动作一如撑脚趴虎,就是在表演者的身体平悬在空中的时候,突然自身横着转体360 度,整个身体就像扭麻花一般在空中拧转,然后做趴虎动作落地。它要求身体弹跳要高,旋转要快,落地要稳,是难度较高的新跟斗。
     
    后趴虎
          打武棚跟斗。京剧称“倒扎虎”(又叫“倒插虎”和“倒竖虎”)。动作的要领基本与前趴虎一样,不同之处就在于将身体向前跃起倒置变为朝后腾空仰翻。这样向后翻转的趴虎,就叫做“后趴虎”。如果连续在原地做多个后趴虎,粤剧习惯称作“连环后趴虎”。假如使用助跑、小跳、撞脚、再接后趴虎,那就变成了长跟斗类的撞脚后趴虎。它多作为武打戏中主角的技巧表演。还有背立在高台(桌)台沿,双臂贴耳向后仰伸,塌腰、身体自然向下坠落,双手按地做趴虎的动作,这叫“高台后趴虎”,又叫“吊腰”,一般是打武旦使用较多。在《白蛇传》“盗仙草”一折中,白素贞取得救命灵芝,用口咬住,然后用高台后趴虎落地,形象地表现白素贞从山上悬崖滚落到山下的急切心情和过程。
     
    扎趴虎
          打武棚跟斗。是群体性的跟斗组合,可以选择三个、五个或是七个(一般是单数)五军虎演员来完成这个群体跟斗组合。以三个演员表演为例:站在中间的演员A先做前趴虎,接着在他左面的演员B用扭身趴虎的动作跃过A,落地后,身体在地上立即向右侧滚动,这时原来站在右侧的演员C,同样做扭身趴虎动作跃过正在地上滚动的B,落地后,立即向左面滚动,此时,最先做前趴虎的演员A已起身,回头用扭身趴虎跃过C,就这样交叉重叠,相互以扭身趴虎跃过和滚动,直到回复到原来开始时站立的位置, 这就叫“扎三(人) 趴虎”。如果用五个演员来演,按同样的程序和动作去完成,就称“扎五趴虎”。扎趴虎在粤剧的武戏中,并不表现交战双对的直接对打,而只是对热烈紧张的战斗气氛起烘托的作用。在扎趴虎的基础上,安排一位演员在一排扎趴虎演员的后面,手执一面大旗,看准演员跃起做扭身趴虎时,将大旗在他身体下面扫过,这样反复对每一个趴虎都扫旗,就称为“扫趴虎”。这起到增加舞台气氛和色彩的作用。
     
    猋老鼠
          打武棚跟斗。京剧叫“窜毛”;竞技体操名“鱼跃前滚翻”。表演者助跑,双脚同时发力向前跃起,身体腾空直线蹿出,双手按地后,势朝前对翻滚“冇头鸡”。此动作多用作表现有武艺的剧中人翻跃过前面的障碍物。在现代戏《奇袭白虎团》中,志愿军侦察员飞越敌对铁丝网就采用猋老鼠跟斗。在武打场面中也常用猋老鼠翻越对方。也可在戏中作为一种舞蹈动作展现,几个人面对面用猋老鼠来穿越,武戏《雁荡山》里“水战”一场就有这样的场面。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表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