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小百科】(132)破米、地关斗、吊毛、车轮、趴虎、扭身趴虎

    发布时间:2019-04-18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破米
          打武棚跟斗。表演者平躺在地上,双手反向放在两耳旁,反掌按地,双脚以直腿姿态一齐收腹向身体折叠,然后突然发力,腰腹向上挺,双手齐向上推,双脚向原方向自然收屈, 身体弹起立定,“破米”跟斗动作就完成了。“破米”在舞台上一般是表现会武功之人,跌倒在地,重新站起来的过渡性跟斗,不会作为独立表演,是粤剧武戏经常使用的跟斗。因为这个跟斗动作与生活中簸米动作相似,下四府也将这个跟斗叫“簸米”。
     
    地关斗
          打武棚跟斗。京剧称“案头”;竞技体操称“头手翻”。准备时表演者身体直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两膀向前平伸,掌心朝前,十指稍张,眼望前方;接着身体屈膝下蹲,脚后跟踮起,双手在脚前按地,抬起臀部,以前额着地,头手三点成等腰三角形,两脚掌用力蹬地,随即双腿并拢绷直向前挺腹翻过去,身体重心迅速前移,身体趁势向前倾,待臀部随身体翻转超过垂直的位置时,腰部挺腹发力,双手与前额一起同时用力推起,双脚在空中向后收屈着地站稳,地关斗完成。整个跟斗过程关键在于把握动作的连贯与身体头、手、腰、脚等各部位的协调。广州话口语俗称“跟斗”为“关斗”,“地关斗”的名字就是强调表演者是在地面上翻扑,以示与在空中翻转的跟斗相区别。地关斗是粤剧打武棚的基础跟斗,在舞台上可以单个表演,也可以连续多个翻转,称为“连环地关斗”。一般用来表现群嬉、群斗的场面;角色在兴奋的时候,也可用地关斗宣泄情绪,例如在《八仙过海》中的虾兵蟹将就以地关斗来表现他们在水里欢快游弋的情状。
     
    吊毛
          打武棚跟斗。文戏中常用的跌扑跟斗。表演者身体向前,两臂环曲举至胸前,助跑、小跳,双脚以脚掌蹬地,上体向前俯。抛腰,两脚离地,向前方翻转身体腾空后,双腿并拢伸直,翻过去后以背脊着地。这个跟斗技巧是由京剧传入,因为京剧把前滚翻(即粤剧的“冇头鸡”)称作“小毛”,而这腾空而起的跟斗似吊在半空的“小毛”,所以就叫“吊毛”。粤剧《白蛇传》中“断桥”一折,许仙被小青追杀,急切之间摔倒,就使用吊毛,这是把生活中急遽猛烈的跌滚动作舞蹈化处理。
     
    车轮
          打武棚跟斗。“车轮”一般是打武旦在武打场面中使用的跟斗。京剧叫“前桥”;竞技体操称“前软翻”。表演者双手贴耳向上直伸,俯身双手按地,两腿先右后左用力甩起,飞身向前翻滚,两脚先右后左落地,然后急抬双臂起身。因为滚翻时身体像车轮一般作圆圈状翻动,所以这个动作就叫做“车轮”。如果双脚落地后,继续连续地做多个同样的车轮动作,那就变成了“连环车轮”;假如在桌上做车轮动作翻落地面,就称作“高台(桌)车轮”;而双手不按地,全凭两腿的力量,以车轮的形状向前翻滚,这叫“冇手车轮”。
     
    趴虎
          打武棚跟斗。表演者双臂向斜上方伸直举起,双脚同时发力弹跳,将臀部抛高,身体向前方倒置、塌腰、仰头,在空中身体成倒立的形状。接着双手按地后自然弯曲,以减轻自身体重和身体下坠速度带来的冲力,然后以胸部着地,至腹部,再至双脚,这就完成了前趴虎动作程序。在前趴虎的基础上,加以身体在腾空后不同形状的变化和技巧难度结合,衍生出后趴虎、高台后趴虎、撞脚后趴虎、扭身趴虎、撞脚趴虎、屎瓯撑脚趴虎、撑脚趴虎以及“360 趴虎”等各色趴虎类的跟斗。
     
    扭身趴虎
          打武棚跟斗。扭身趴虎就是扭转身体做趴虎的动作。这个跟斗动作的变化在于它既不是向前跃起(前趴虎),也不是向后翻转(后趴虎),而是扭转身子,向左(或右)侧后方斜着跃起转体225度,下落时横着仍做趴虎的动作。同样,加上助跑、小跳、撞脚,接扭身趴虎,就发展成长跟斗类的撞脚趴虎了。它多在武打的“荡子”中,五军虎与主角配合时使用。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表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