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小百科】(130)半边月、撞脚、湿门嘢、抢背、抽躀

    发布时间:2019-04-11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半边月
          打武棚基础训练项目。京剧叫“虎跳”;竞技体操称“侧手翻”。训练者双手分别按地,两腿先后甩起,侧身翻过,两脚着地后,抬手拧身向前。这是长跟斗的辅助动作,例如半边月接大翻;也有单独用半边月连续翻转,称为“连环半边月”;也有在台(桌)上翻下来的,叫“高台半边月”;如果双手不按地,直接翻转,那就叫“冇手半边月”(不用手的意思)。半边月是凡练习跟斗的粤剧武打演员都要掌握的动作。戏班训练半边月时,师父习惯教学生双手按地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身体从右面翻过去,这是为了使演员从杂边(上跳门) 上跳时翻转的身体能让观众看得清楚,这是师父教授的正确方法。假如有人反方向从左面翻半边月,行内人就会戏嘲这是“师母教”的,意指他不按师父的教导。
     
    撞脚
          打武棚基础训练项目。京剧叫“踺子”;竞技体操称“侧翻内转”。训练者双手按地,两腿先后甩起,侧身翻过,双脚同时着地,抬手,身体向后仰,腾空。因为双脚同时用力撞向地面,所以粤剧戏班就俗称为“撞脚”。撞脚一般不单独使用,它是作为带动“屎瓯”、级翻等跟斗的辅助动作。撞脚的力量越足,跟斗的腾空就越高,这是粤剧武打演员训练时必须掌握和经常练习的基础动作。
     
    湿门嘢
          打武棚跟斗。粤剧戏班把在打武棚科目中那些训练难度稍低、比较容易掌握的技巧动作和单跟斗统称为“湿门嘢”。诸如破米、地跟斗、风吹元宝、绞脚步、铁门槛、跳场、扫堂腿、抢背、趴虎、硬鸡等,都属此类。这些跟斗只是纯技巧动作,本身并无具体的含义和所指,多在传统例戏《六国大封相》和《香花山大贺寿》中,作杂耍性的展示式表演。所以,粤剧戏班的五军虎除了要掌握难度较高的“三及第”(指级翻、“屎瓯”、大翻)等长跟斗之外,还要熟练地运用“湿门嘢”,才能应付演出的需要,才算是合格的五军虎。粤剧前辈艺人将打武棚的技能本事比喻作满满的一桶水,“湿门嘢”就是偶尔泼洒出来的几滴水珠,意指这些技巧和单跟斗并不能影响打武棚科目的主体,但亦可以泼湿周围地面,故以“湿门” 形容。

     

    粤剧《六国大封相》剧照
     
    抢背
          打武棚跟斗。是武戏的翻跌技巧。表演时演员身体向前斜方跃起,双脚用力蹬转,头朝下,落地时先以左肩接触地面,随即后背、右肩相继着地,就势翻滚。抢背常在武戏的相互格斗和文戏表现人物仓促惶急时运用。把生活中遭受踢打而仆地的情景,用舞蹈化了的抢背动作技巧来表现。它多为二花面、小武、五军虎等行当使用。武旦运用时,则多用“假抢背”,即不用整个身体跃起,而是蹬起后,右手先按地,再左肩着地,斜翻滚,这样减少难度,女演员容易掌握。也有因剧情需要或者演员身上所穿戏服(譬如穿着大扣)的限制,运用“硬抢背”,就是身体跃起凌空180度横向转体,双手都不按地,以背部硬摔在地上,粤剧戏班又称之为“硬鸡”。还有在桌上用抢背的技巧翻落地面,这叫“高台抢背”。如果先以助跑、撞脚,再起抢背,那就变成了长跟斗类的“撞脚抢背”了。
     
    抽躀
          打武棚跟斗。用作表现角色在戏中与人对打,被打到仰面倒地的狼狈样子。动作的程序是:表演者双手同时向上抽起,身体腾空,双脚自然向胸腹收屈;待到最高点时,双脚突然向上蹬出去,身体在空中形成古时元宝般形状,自然坠下,以“尾龙骨”(人体股与腰之间)部位着地。故京剧称之为“元宝壳子”。而广州话一般将仰面倒地俗称“躀低”,这个跟斗抽起再“躀低”,故传统粤剧戏班称为“抽躀”。抽是传统粤剧武戏常用的跟斗。粤剧《双结缘》就有两个角色同时表演抽躀的场面。传统粤剧《王彦章撑渡》中,李存孝和王彦章对打时,双方同时击倒对方,两人一起表演连续不停地抽躀,这被称为“连环抽躀”。也有抽跟斗技巧掌握得不够纯熟的演员,在表演时害怕摔伤,就在身体下坠时先以双手着地,以减轻背部与地面碰撞所受到的伤害。因为表演抽时力度掌握得不好时,就容易受伤,所以很多演员将抽躀视为禁忌,轻易不敢使用,故现在粤剧舞台已甚少有抽躀表演了。

     

    王彦章(图片来源于网络)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表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