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一级演员曾小敏就“粤剧传承”开启时空对话:在粤剧之乡,粤剧进校园的十年路

    发布时间:2019-03-18 作者:张伊欣等 来源:南方都市报 点击:


    在南都两会·京粤连线,远在北京的全国人大代表曾小敏和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第一小学,就“传承粤剧”的主题开启时空对话。


    3月13日,西樵一小粤剧社的学生和老师与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一级演员曾小敏连线。


          时隔34年,粤剧再回春晚舞台,今年春晚喜剧节目中的《粤韵新篇》唱出了珠江的豪情和广府的魅力,让观众领略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风采,戏曲一举成为今年春晚最受直播关注的节目。
          传承与创新是新时代文化发展的主题,在粤剧之乡佛山,有一群粤剧艺术工作者为粤剧进校园的工作贡献了十年的青春。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粤剧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曾小敏做客南都两会·京粤连线,现场连线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第一小学,就“传承粤剧”的主题开启时空对话。
     

    对话粤剧进校园有啥困难

          去年,曾小敏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第一次履职,她提出“建立戏曲推广机制 让更多人接触戏曲艺术”。曾小敏所在的广东粤剧院也和媒体合作开设了“周末睇大戏”项目,在粤剧推广方面非常有效果。在粤剧进校园这方面,开设了粤剧体验馆,去年进校园演出活动达170场,基本完成了全省一本高校的全覆盖,今年还会继续完成高校的覆盖的目标并在中小学方面加大力度。
          基层在粤剧进校园有什么困难?在连线中,南海区文化馆副馆长郑艳芬说,一是缺乏专业粤剧教师;二是没有规范统一的教材;三是没有适合小学生表演的粤剧作品。西樵一小校长潘丽然也提出学校缺乏师资和资金扶持。
          粤剧演员需要有教师的素质,教师也要有粤剧的功底,合适的粤剧教师比较难找,最近不少人找郑艳芬,希望她推荐老师来学校教粤剧,“待遇、编制、资格证都是成为粤剧教师的难关”,郑艳芬谈了几个专业演员,都不愿意来。
     

    建议设立粤剧考核机制

          此次随行的郭俊琪也是从省粤剧学校毕业,早在2009年就加入了文化馆,一问,像他这样的粤剧演员当老师在业内还是比较少;西樵一小去年招来的粤剧教师也是临时编制。

          曾小敏表示,西樵一小遇到的这些问题也是全国各地传统戏曲校园推广遇到的问题:师资的确是问题。在推广业余教材上,广东粤剧院也正在努力,希望尽快编写出适合中小学生学习的粤剧教材。

          她还建议说,学习粤剧打基础的时候要学会模仿,要找传统的剧目进行学习;另外在校园普及成果方面是否可以设置考核机制,比如达标率,用考核指标来衡量学校的普及成果,用考核机制来推动戏曲进校园的普及工作。

          在连线中,郑艳芬分享了一个好消息是,今年南海区教育局特别开设了粤剧进校园师资培训班,将有400多位音乐、舞蹈老师集中在一起接受粤剧教学的培训,预计今年将粤剧进校园扩展到最少十家小学和幼儿园。

    京粤连线曾小敏:下多少功夫就有多少成绩

          过去十年间,南海文化馆的队伍每年大约教学150人,至少培养了1500名学生。此次参加连线的几位小同学都拿过全国、省市的大奖。

          “我叫崔莺娘,身在平康里中,以诗酒供人使命……”六年级的陈俐锟笑起来有两个梨涡,话不多。然而穿上水袖,神情却与平日不同,上台表演的一段《崔莺娘》,顾盼生辉,已有了些小名伶的样子。与她的稳重相反,另外两位五年级男孩子不停地在玩闹,拿着木质的刀枪,就在篮球场耍了一段武戏,很快他们就要上台表演《宝莲灯》,两个男孩子分饰A、B角,何铭熙学过跆拳道,更擅长武戏;余仲彬的唱腔更好,两人更是形影不离的好拍档,共同进步。

          连线要开始了,南海文化馆副馆长郑艳芬、西樵一小的校长潘丽然和南都记者已经就位,几个孩子立即规矩起来。开始时,孩子们打招呼的动作有些僵硬,表演的孩子迟疑了一小会儿。好在《荔枝颂》婉转动听,众人拍手叫好,稍许缓和了孩子们紧张的氛围。

          曾小敏笑着说,“我一直知道西樵一小在粤剧进校园方面的努力,也曾派团队去那里表演,希望回去以后,一定要去西樵一小(看看)!”

          在最后,陈俐锟问曾小敏,“如何学习粤剧?是否遇到困难?”曾小敏表示,戏曲是要下苦功夫的,要每天练习,“下多少功夫就有多少成绩”。何铭熙说,他想起了自己的第一场武戏,也是非常辛苦,听了曾代表的经历,表示会更加投入地练习粤剧。
     

    记者探访:西樵山下的粤剧社 十年推广粤剧进校园

          一听说要连线北京,李立老师提前3天就联系校长、准备教室。3天后,从西樵山下粤剧社传出的粤韵粤音,通过网络,传递到全国人大代表曾小敏那里。

          李立是西樵一小的音乐老师,这所学校以培养粤剧粤曲人才出名,它就依偎着西樵山的山脚。清早,孩子们陆续走进校园,爬上阶梯,走向水雾笼罩的西樵山,颇有意境。

          西樵一小成立于1922年,在2011年挂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海粤剧传习所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中国保护中心推广基地。

          连线地点就选在了学校里的红豆粤剧社,是一个120平方米的活动室,这里被装饰成传统的粤式建筑风格,一侧小舞台上放着古筝、定音鼓、高胡等乐器,其后挂着孩子们的戏服、各色靠旗和头饰,箱子上放着刀枪剑戟等木头道具。活动室另一侧放着钢琴、调音设备。每周一、周四下午,粤剧社的孩子们在这排练。

          墙上挂着历届优秀学员的照片,第一位是“元老”潘时昇。“他从幼儿园就开始表演了”“他排的第一场戏是《黄飞鸿中秋伐恶》”,现场的几位老师、校长你一言,我一语,如数家珍。

          作为全市最早一批粤剧特色办学的西樵一小,红豆粤剧社便从此时发端。

          每天清晨,伴着粤剧选段《娱乐升平》,孩子们踩着节拍,做起学校特有的身段操,“起式-你、我、他———左右摊掌———打虎架———虎豹拳———云手拉山”,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孩子们都做得有模有样的。

          郑艳芬年轻的时候也是粤剧演员,眼神在今日看起来依然灵动。当年地方戏团散了以后她到了文化馆工作,在挖掘了潘时昇这块金子之后,她以此为推广粤剧的机会,便全身心地投入了“粤剧进校园”的工作。

          有感于个人力量的不足,郑艳芬开始邀请省、市专家的帮助,曾邀请了何笃忠、梁建忠、倪惠英、梁玉嵘、彭炽权、郭凤女、彭庆华、陈振刚、文汝清等著名导演和表演艺术家到学校指导和授课。已故粤剧宗师红线女生前也曾到访西樵一小,并与学生同唱《荔枝颂》。


          本稿件转载自南方都市报,由记者裘萍 卫志凌统筹,记者张伊欣、张沛、陈燕采写,记者何玉帅摄影。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转载稿件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