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扬文化自信,展粤海风云——新编粤剧《十三行》赏析(下)

    发布时间:2019-03-14 作者:包子店长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接上文)

          剧中的中心事件是“清船作保”——潘文孚为免鸦片流入国门,千方百计争取到更改旧制,由十三行商人清查洋船货物,确认没有违禁物品后方具结作保。说到鸦片,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以为都是近代的事情,其实不然,早在雍正年间便已颁布禁运鸦片的圣旨,之后就是长期与走私鸦片的斗争。《十三行》一方面对受鸦片毒害的人民倾注莫大的同情,一句“广缎好为何贩鸦片,银钱多为何做奸商”振聋发聩,促使潘文孚和其他行商抛开犹豫,坚定斗争的信念;而另一方面也始终保持着清醒,没有被狭隘民族主义所蒙蔽、将所有罪过都归咎于外国人。剧中出现了一个英国散商杰尔,面对泰德的强权压迫“商战是没有自由的”,他说“商人是必须要自由的”。跨越种族、国别,对公平、自由、开放的共同向往,让杰尔和潘文孚成为亲密的战友,既是文明包容,也是文化自信的真正体现。

     

     
          十三行缔造了“一口通商,万国来朝”的辉煌,但内在体制的僵化腐败却为这辉煌埋下了隐忧。剧中非常敏锐地觉察到,阻碍十三行继续繁荣的关键,就是保守的封建制度和积极开拓的商人之间的矛盾。在这当中,布政使赫保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复杂人物。不同于粤海关监督佶山明面上“贪”与“蠢”,赫保在大众面前都是一个忠于职守、义正词严的“好官”形象,但实际上早被教条主义和官僚思想深深腐蚀。他并非看不到鸦片的毒害,并非不知道泰德所进行的非法交易,并非不知道十三行商人因此将蒙冤受屈、家破人亡……只是相比起保证对外贸易顺利进行、保证每年从十三行向朝廷的进贡不受影响、保证自己的官位稳如泰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些通通都算不得什么。洋人走私鸦片不过是外因,大厦将倾,始于内部,通过塑造赫保这个人物,证明《十三行》不是只有单单强调“高大全、伟光正”的主旋律作品,更是惩前毖后,充满警醒的意味。
          《十三行》的结局收束于十三行众商人取得胜利、潘文孚正式就任商总的时刻,这样的处理有一些争议。有人可能会觉得结束得过分草率,结合之前剧情赫保和泰德没道理这么快就偃旗息鼓、自认倒霉,毕竟官与商的力量对比还是很悬殊,潘文孚没有那么简单可以全身而退,加上从历史发展观之,最后焚于大火的十三行注定仍是一个悲剧。不过我认为事情可以从两方面去看。从情节铺排而论,主角们在经历过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斗争后,最后有一个漂亮干净的结尾未尝不可,牵扯过多,转折的同时又没有足够的篇幅展开,反显累赘。从主题表现而论,各方力量围绕“清船作保”事件已经足够展现十三行人物、人群的精神气质风貌,名利、生死的考验都有了,即使再多一个悲剧结局也不会更加深刻,而且这样一个结局并非传统戏里那种无视客观条件的“强行大团圆”,毋宁说是一种留白,留下关于未来的想象,交给看过这部戏后、关注十三行命运的观众。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十三行》的剧情有一点“烧脑”,看惯了节奏较慢、内容情节不太复杂的传统剧目的老戏迷大概不太容易接受;又或者说,它所设定的受众,是对探索历史有热忱之心、对低智剧情不买账、对社会现实懂得反思的“新一代”观众群。我期待这样有水平、有思考、有情怀、有高度历史责任心的新编剧目能更多出现,也期待《十三行》可以继续打磨,完善细节,人物塑造去除脸谱化,把故事线的叙述整理得更加清晰一些,然后将岭南文化传播到更广阔的天地。

     


     
    (全文完)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中国粤剧网为推广粤剧,以予刊载,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