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小百科】(118)刀马旦、老旦、五军虎、拉扯

    发布时间:2019-02-28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刀马旦
          表演行当。此行当称谓由京剧传入,专门饰演擅长武艺的青壮年妇女,较着重于唱做和身段舞蹈的表演。20世纪50年代,粤剧与京剧及其他地方剧种艺术交流频密,移植了一批刀马旦和武旦应工的演出剧目,例如《拦马》、《梁红玉》、《杨门女将》、《三打白骨精》等,一并传入了刀马旦的行当称谓。粤剧对戏曲表演行当分支的划分和界定一向比较模糊,望文生义地将刀马旦解释为穿着袍甲、骑在马上耍刀弄枪的女子,而把短打武戏的旦角统归属到打武旦范畴。这样粤剧刀马旦的内涵就离开了京剧原来严格的刀马旦行当定义了。粤剧虽有刀马旦的称谓以及行当主演的剧目,但这类剧目不多,戏份大多不重,所以就没有刀马旦专门的行当设置。遇到由刀马旦主演的戏,就由正印花旦担纲演出,譬如《穆桂英挂帅》、《刘金定斩四门》等戏;如果刀马旦在戏中是配演的话(例如《杨门女将》中的杨七娘),则选派剧团中受过严格武功训练的年轻女演员出演。

     

    2017年,由广东粤剧院莫伟英主演的《刘金定斩四门之“寿州救驾”》剧照(本站资料图片)
     
    老旦
          表演行当。传统粤剧无此行当,此称谓由京剧传入。按其表演职能界定,在传统粤剧十大行当中属夫旦。清同治年间,粤剧表演行当进行了整合,没有了夫旦的设置,原来夫旦行当的职能改由男丑反串兼任,到剧团实行“六柱制”时,遇到丑生本身要担任角色无暇分身时,亦可由武生负责反串。直到20世纪50年代,一些专业院团根据演出需要,从京剧引入“老旦”称谓,设置老旦行当。老旦是由女性演员扮演剧中老年妇女,故称“老旦”。如《杨门女将》中的佘太君、《窦娥冤》中的蔡婆等角色。受到传统夫旦的影响,粤剧的老旦和京剧的老旦亦稍有不同,京剧老旦以唱为主,表演动作不多,形体动作幅度不大,并且有老旦行当担纲的首本戏,如《钓金龟》中的李母,《岳母刺字》中的岳母等,而粤剧老旦大多是配角和闲角,演唱用真嗓平喉,板腔唱法处理与其他旦脚不同,表演时所拄拐杖要求不着地。现时香港等地仍实行“六柱制”的剧团,并无老旦行当设置,还是保留用丑生或武生反串老旦的老例。
     
    五军虎
          表演行当。五军虎在早期粤剧十大行当中归属“杂”类,是戏班中专门负责武打和翻跟斗的群角演员,现在剧团多称为武打演员,但仍有沿用五军虎的称呼。过去粤剧戏班五军虎与其他兄弟剧种的武行演员演出职能稍有不同,五军虎在舞台演出中只负责武打和翻跟斗,不兼演其他任何角色。在传统粤剧表演排场点将中,有前、中、后三军,加上左营、右营, 共为五军。这些武打演员多演这些军兵,且以虎来形容其威猛,所以称为“五军虎”。五军虎还有多个别名,一曰“蹾死草”。因为过去戏班武打艺人练跟斗,多在农村乡下的草地练功,翻跟斗需要助跑和发力翻腾,自然就会踩死青草,所以就戏称他们是“蹾死草”。二曰“挞烂台”。传统粤剧的南派武打,多以实用性的技击入戏,很多火爆的搏击场面,经常故意把舞台上的桌椅打烂,以显示场面激烈,表现演员有真功夫和倾力演出,观众就以“挞烂台”作为五军虎的美称。三曰“烂棉衲”(即破棉衣)。戏班下乡演戏,第一晚肯定要演例戏《六国大封相》,而在“封相”中又一定要有“胭脂马”的跟斗表演,所以任何戏班都少不了翻跟斗的五军虎,这是当时演出的需要,保证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但他们的薪酬一般不会高,仅能解决温饱不至于挨饥受冻,因而就自嘲是“烂棉衲”,虽不光鲜,但颇实用。四曰“龙虎武师”。龙和虎在舞台上都是寓意威猛的图腾,且在传统粤剧演出中龙(形)和虎(形)的角色多由五军虎扮演,所以就以此赞誉他们是像龙和虎一样生猛的武打师傅,故美称“龙虎武师”。

     

    粤剧《六国大封相》中的“胭脂马”
     
    拉扯
          表演行当。在早期粤剧十大行当中归属“杂”类,类似京剧的“扫边”和“零碎”。拉扯在戏班中地位比手下高,但没有固定的扮演行当和位置,比较“醒目”(广州话,机灵、精明的意思)的手下就有机会晋升为拉扯。戏班有一句俗语:“手下头,拉扯尾。”意指手下中的尖子与拉扯中靠后者地位相约,生动地点出两者的关系和在戏班的地位。拉扯扮演舞台上类型性较强的男角色,大多无具体的角色身份,也无专责的表演行当,有名有姓者也不一定向观众交代,多扮演戏中的朝臣、家院、中军、旗牌等角色。他们要掌握简单、规范的程式性唱和念,间或有独立的程序性表演。在演出中,偶有演员生病角色出缺时,拉扯要顺位顶角。拉扯是戏班中不可或缺的岗位,粤剧历史上表演行当多次整合,拉扯的地位始终不变,现在剧团亦有此称谓。“拉扯”之名的来源现已难以考究。广州话中称拉和扯的手部动作为“掹”,戏班中亦有俗称拉扯演员为“掹记”。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表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