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激发传统曲艺在新时代的新魅力:省曲协推出《粤剧粤曲遗存唱本——广东曲艺非遗展览成果汇集》

    发布时间:2019-02-02 作者:广东省曲艺家协会 来源:广东省曲艺家协会 点击:

          题记:《粤剧粤曲遗存唱本》由多种剧曲遗存唱本——“羊城传统八大曲本”、“粤讴(解心)先后集”、“南音今梦曲”、“粤曲精华”以及各种戏曲调谱等重新订正、抄写、整理、编纂而成,如今粤剧、粤曲、粤乐已经被列入世界或者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书的出版有利于更好地永久保存这些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暌违百年的粤剧粤曲艺术经典,品味穿越历史时空的岭南余音。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省曲协着手开展广东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活动。历经两年多时间的收集、整理、编纂,由广东省曲协主编,特聘陈超平老师编纂、校验、审定,羊城晚报出版社印制的《粤剧粤曲遗存唱本——广东曲艺非遗展览成果汇集》(以下简称《粤剧粤曲遗存唱本》)正式推出。《粤剧粤曲遗存唱本》的整理出版,是一次致敬经典,回首百年广东曲艺精神,同时以期观照现实生活,激励广大曲艺工作者爱好者续写下一个“百年经典”的有益探索。
          《粤剧粤曲遗存唱本》全书合计39万字,分六篇章收录“羊城传统八大曲本”“粤讴先卷”“粤讴续卷”“南音今梦曲”“民国初期剧曲精选”“歌声艳影载曲”等共计470多首曲目剧目。本书汇集的唱本时间跨度九十年乃至一二百年,有些唱本已濒临失传,无人能唱。本书唱本包涵粤曲、南音、粤讴等曲种,同时收录了部分粤剧剧目,内容丰富,语言朴实,切合岭南人民的语言生活习惯,生动形象呈现了平民大众的喜怒哀乐,描摹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岭南民间民俗风情画卷,可供各种场合演唱。更难能可贵的是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了解、研究岭南风土人情具有较强的史料、学术价值。
          粤曲最早可追溯于清乾隆年间,以职业乐工组成的八音班的出现为标志,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演变,于清末民初,在粤剧唱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粤曲本身特有的曲目,其中的代表性作品即为本书收录的“羊城传统八大曲本”:《百里奚会妻》、《韩信弃楚归汉》、《杨六郎罪子》、《鲁智深出家》、《辩才释妖》、《雪中贤》、《附荐何文秀》、《林黛玉葬花》等。此时曲目仍以“戏棚官话”(即中州音韵)演唱,唱腔承袭戏曲,曲目中众多人物均由一人多角、一人多腔表演。直至民国初期,时下艺人对粤曲进行一系列变革,改原用“戏棚官话”演唱为广州方言演唱、将戏曲十大行当唱腔归并为大喉、平喉、子喉三大类别而流传至今。
          粤讴,又名越讴、解心腔,孕育产生于清乾嘉年间。起初为通过对木鱼歌“变其调”而创出的一种短调歌体新声,初名为解心腔,简称解心。后以冯询、招子庸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对其进行加工,使之定型规范而成熟。清道光八年,招子庸以粤讴为书名出版该歌体作品曲集,由此粤讴便成为该曲艺形式名称而被沿用下来。《南海县志·招子庸本传》记录该曲种盛行之况:“一时平康百里,落入歌声,虽羌笛杨柳,未能或先”。粤讴唱词结构脱胎于七言韵文,以四句为一组,大量使用方言俚语,通俗易懂。唱词字数自由灵活,但必须符合平仄押韵并受严格的节拍管约,若有一字一词拗口,即难以成讴。粤讴为独特的加赠板节拍,一小节有一板七叮(眼),节奏特别缓慢,今人常有把其开双,改为一板三叮记谱。粤讴格律过于严谨,曲词创作难度大,加之其节奏缓慢,只有一种腔调,失诸单调,随着时代前进,粤讴传唱少之又少,如今已难觅专业粤讴演唱人员。粤剧、粤曲将粤讴的腔调融入板黄板式中使用,成为板黄唱腔中的解心腔,如今只能由此途径方能寻觅一缕粤讴曾经的韵味及其特征音调。
          南音发源于广州,约产生于清代乾嘉年间,系当时文人在木鱼歌和龙舟歌基础上,借鉴吸收南词和潮曲,用纯正广州方言创作和演唱的曲种。南音只唱不说,唱词结构以七言韵文体为主,可加虚字衬字,平仄声腔要求比较严谨规整,具有半文半俗的独特风格。本书收录的《今梦曲》共计十四篇,最早见于清末民初出版的《今梦曲》和《增刻今梦曲》两本南音专集,皆为取材自曹雪芹《红楼梦》故事的作品,也是传世的唯一南音专集。
          本次印制的《粤剧粤曲遗存唱本》,是广东曲艺非遗展览成果的阶段性展现,是我省第一本曲艺遗存唱本整理,是对中国曲协主编的《中国历代曲艺作品选》的延续和补充,综合反映岭南百年曲艺的艺术风貌。相信对于曲艺研究者、曲艺爱好者都有极大的借鉴作用,同时对于留存粤剧粤曲初期的文本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
     

            本稿件转载自广东省曲艺家协会微信公众号,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转载稿件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