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小百科】(110)网巾边、武丑、顽笑旦、彩旦

    发布时间:2019-01-31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网巾边
          表演行当。戏行内简称“边”。网巾边原指早期粤剧戏班的男丑,后来随着表演行当的不断整合演变,成了丑生的代称。清朝时,男人都留着长辫,演员化妆先要把头上的辫子梳起,再用网巾裹住,才开始进行化妆,当时粤剧丑角行当演员化妆比较简单随便,不须用网巾裹头发,只把辫子随意盘在头上,用自己的辫子代替了网巾,故戏行将丑角行当称为“网巾辫”。而广州话“辫”与“边”两字同音,戏班艺人习惯以简代繁,就叫成“网巾边”,沿用至今。
          京剧和其他地方剧种一样,都把丑角行当按其所工的技艺分为文丑、武丑、老丑、大丑等不同的类型。而传统粤剧却以男丑在舞台上所穿的不同戏服样式为标志,把他们划分为黑袍戏、海青戏、蓝布长衫戏、烂衫戏四种不同身份、不同风格的丑生类别。只有能演这四种不同的戏,才称得上是全才的丑生演员。历史上能称全才的丑生凤毛麟角,但能够精工其中一两门者却不乏其人。清末民初擅演儒生、谋士、塾师、、吏等角色身份的黑袍戏(其风格近似京剧的“袍带丑”)的名丑豆皮梅,以扮演《十二金牌召岳飞》中李若水一角名。他唱功精湛,表演以含蓄幽默见长。他的首本戏是编剧家梁垣三所撰写的《偷影冒形》。而另一丑生貔貅苏则以演海青戏(与京剧的“鞋皮丑”相似)取胜,他扮演《梁天来告御状》中的凌贵兴,着力刻画角色骄横跋扈的性格,演唱多用鼻音,颇有韵味。名丑蛇公礼在祝华年班担任正印男丑,他本是个不第秀才,最拿手就是演教馆先生或医卜星相一类角色,穿起一袭蓝布长衫,俨然一介饱读的腐儒。他的蓝布长衫戏(大概和京剧的“方巾丑”相似)为一时丑最,首本戏是取材自聊斋的《巧娘幽恨》(扮演天阉仔)。祝华年班后期的正印男丑蛇仔利只工烂衫戏(类似京剧的“茶儿丑”),在舞台上穿着破烂衣裳演乞儿等穷苦人家。他表演动作诙谐,临场多“爆肚”(即不依剧本,即兴编造词曲),善与观众交流,引人发笑。首本戏是《怕老婆》(扮演杨万石),深得社会下层观众欢迎。剧团实行“六柱制”后,丑生的表演风格逐渐向演员个性化方面发展,而上述类型性特征不断弱化,很多时候需要反串女角,兼演原属女丑行当的表演职能。
     
    武丑
          表演行当。京剧俗称“开口跳”。早期粤剧十大表演行当中的丑行,只有男丑、女丑之分,而无武丑、文丑的类别。到了20世纪50年代,粤剧与其他地方戏曲剧种交流增多,随着一批京剧折子戏(如《三岔口》、《拦马》等)移植到粤剧舞台,武丑乃由京剧传入,成为粤剧丑行的一个分支。武丑专门扮演戏中精于武功、性格幽默的男子,舞台表演着重于身段、跟斗和把子,例如《三岔口》的刘利华,《拦马》的焦光普。因为剧种演出风格的关系,粤剧直到现在也只有由其他表演行当的演员兼演武丑戏,鲜见有演员专工武丑行当。
     
    顽笑旦
          表演行当。此行当的称谓是由京剧传入,京剧原称“玩笑旦”,但在广州话中“顽”与“玩” 两字音相近,粤剧戏班一直以“顽笑旦”名之。其实京剧的玩笑旦与粤剧的顽笑旦,称谓与读音都近似,但其行当的职能却不一样:京剧的玩笑旦主要扮演与闺门旦相对应的民间少妇;而粤剧的顽笑旦则专门扮演媒婆、鸨母等反派女角。传统粤剧十大行当中有丑行,其中包括男丑与女丑,后来通过表演行当的整合,男丑兼代了女丑的表演职能,而统称丑生。但在实践中,很多时候丑生都不能兼顾原来女丑的职能,故又设置顽笑旦,粤剧戏班将“顽笑”两字解作顽皮、搅笑的意思,将传统的女丑改称顽笑旦,它们的表演行当职能完全是一样的,不同之处是女丑由男性演员负责,而顽笑旦则由女演员担纲。顽笑旦在化妆上充分运用极度夸张的手法,一般都是朝天髻、榄角嘴,两腮涂上圈形的红胭脂,这就是此行当的显著特征。因朝天髻的形状与竹笋相似, 所以戏行内也有以“竹笋髻”来称呼此行当。另外,因顽笑旦也会应工一些刻薄家姑类型的角色,这些人物都梳起二寸的髻,故又称她们为“二寸髻”。顽笑旦以滑稽诙谐的表演为主,以夸张的表情和变形的身段表演见长;演唱时经常运用轻松跳跃的旋律和“那架又那架”等形式独特的拉腔,来达到逗趣惹笑的舞台效果。剧团实行“六柱制”后,顽笑旦的行当设置被取消,其职能统由丑生负责。因顽笑旦在戏中一般戏份不重,但又是不可缺少的配角、闲角,所以在剧团中也会由第三丑生或拉扯等演员充任,后来剧团从京剧引入“彩旦”的行当称谓,也就由彩旦代替了顽笑旦。
     
    彩旦
          表演行当。传统粤剧并无彩旦的行当称谓,其实际职能最初由女丑担任,在传统粤剧十大行当中属于“丑”类。后来在粤剧表演行当整合发展的过程中,被原来的男丑反串兼代了。通过不断与其他剧种交流,才从京剧引入彩旦的称谓,并改由女演员担当。彩旦在传统戏中多饰演反派角色,如《绣襦记》中的鸨母李妈,《凤玉佩》中的媒婆九婶等,在新创作的剧目和移植剧目中则呈现出戏剧人物性格多样化的倾向,也有饰演性格开朗、风趣滑稽的正面人物,如《三脱状元袍》中的十二娘,《拾玉镯》中的刘妈等。彩旦的表演颇具有闹剧色彩,特别夸张的表演,大幅度表演动作,把现实生活中的自然主义与戏曲舞台程式性的表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化妆上浓抹重彩,以丑为美,故名“彩旦”。在粤剧演出中,彩旦多担任配角或无关紧要的闲角。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表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