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中国保护中心一行到佛山市南海文化馆调研

    发布时间:2019-01-30 作者:唐柳琦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粤剧中国保护中心自2011年成立以来,积极开展“粤剧进校园”工作。在成立仪式上,原广东省文化厅非遗处领导、原广州市文广新局领导以及粤剧艺术大师红线女、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倪惠英等向三元坊小学、夏园小学、荔湾区青少年宫、农林下路小学、小红豆艺术团、佛山市南海文化馆等十家在粤剧进校园、进社区工作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学校和单位颁发“粤剧中国保护中心推广基地”牌匾。时至今日,中心推广基地已经发展到28家,遍布珠江三角洲、粤西、广西等地,各基地为粤剧传承推广做了大量工作。
          近年来,粤剧中国保护中心多次组织基地教师进行培训,力求通过相互交流和学习提高基地教师的粤剧教学能力。为了进一步梳理和总结“粤剧进校园”的经验,并为本年度基地教师培训做好准备工作,2019年1月25日,粤剧中国保护中心一行在副秘书长盛春原的带领下到佛山市南海文化馆调研学习。

     

     
          佛山是曲艺之乡,佛山南海文化馆在“粤剧进校园”方面一直走在佛山市的前列,为弘扬粤剧文化、培育粤剧接班人、传承粤剧艺术做了突出贡献。2006年,南海文化馆指导西樵一小排演《黄飞鸿中秋伐恶》,获得第一届广东省少儿戏剧曲艺花会金奖。自此之后,南海文化馆陆续在佛山市的里水和顺中心小学、大沥水头小学、西樵阳光宝贝幼儿园和南海桂城学子幼儿园开展“粤剧进校园”活动,每年都有学生荣获曲艺“明日之星”称号、全国广东省“小梅花”金牌、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金奖,并于2018年隆重举行了“南海区粤曲粤剧进校园十周年成果展示”演出,获得了粤剧界、教育界的广泛好评。
         南海文化馆在十几年的“粤剧进校园”活动中取得了累累硕果,亦积攒了丰富的经验。馆长郑艳芬女士表示,“粤剧进校园”这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非常有价值也很有必要,但要真正落实和做好这一项工作,学校必须要明确“进什么”和“怎么进”的问题:
          对于“进什么”这一关键问题,学校领导班子首先要有正确且统一的认识,“粤剧进校园”这一活动的引进,不应急功近利地定位在排演剧目获奖的功利化层面,而应通过学习、熏陶、体验,让学生懂得欣赏和感受粤剧的美。粤剧中音乐、舞蹈、文学、美术、武术、舞美等各个元素及其相互融合的艺术美,并通过学习传统艺术来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基于此,“粤剧进校园”应定位为美育、文化艺术教育,并作为学校的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来引导和开展。
           其次,作为艺术教育引领角色的音乐科组要有正确的认知并积极参与和投入。粤剧毕竟是专业性极强的门类,且需要反复练习与巩固才能真正学有所获。因为专业教师每周一两节的授课量对于学生持续的学习与发展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学校音乐老师的督促与配合对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就起着的至关重要作用了。若学校音乐老师能与引进的专业粤剧教师形成合力,“粤剧进校园”活动才能真正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受益,才能真正发挥这一活动的价值,而非形同虚设或浅尝辄止。
          在明确合适的定位并做好团队准备的基础上,还要有科学的引进方法,解决“怎么进”的问题。对于这一点,郑馆长和大家分享了以下几点宝贵经验:首先,重视学生的基础,重视基本功训练,避免一味求快的违背教学规律的功利心理;其次,选择或创作适合学生审美与兴趣的、适合学生性格发展特点的、符合教育要求的剧本,从而传递正能量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再次,发挥前贤的力量,邀请粤剧界名师点拨指导或做讲座,开阔学生的眼界。从学校层面而言,还有必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整理,以形成相关的教材,便于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对于“粤剧进校园”活动的具体展开方式,郑馆长还提出了“普及教育”与“专精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方面,可以在全校大规模推广粤剧身段操,从而对全校师生进行气质培养、美学熏陶,通过形体动作来体悟传统文化的精神内蕴;“专精教育”方面,可以开展粤剧社、粤剧校本课程,在小规模的教学中,培养专精人才。
        佛山南海文化馆在十几年实践中积淀的宝贵经验,对于当前大力开展的“粤剧进校园”的活动很有价值,下一步粤剧中国保护中心将继续认真整理,并在基地教师培训中交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