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钟情粤韵 坚心不改——黎佩仪从艺55周年展演侧记

    发布时间:2019-01-17 作者:苏能业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2019新年伊始,由广东省曲艺家协会、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南国红豆》杂志、佛山市禅城区文体局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倾情粤韵骨子腔——黎佩仪从艺55周年展演”于元月十二日在佛山市演艺中心(琼花大剧院)隆重举行,并取得圆满成功。此次演出活动在观众中反响热烈,令很多黎佩仪骨子腔的曲迷朋友们一饱耳福。
     



     
          黎佩仪是曲艺舞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她声、色、艺俱佳,为粤曲的传承立做出了不少贡献。尤其是她独树一帜的唱腔,不论是在发声方法、气息控制上,还是在旋律融合腔调、装饰音的恰当运用上,都独具特色,达到细膩传情、腔随字转、含蓄深切、声情并茂、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形成了自成一格的“骨子腔”。
    黎佩仪自幼深受粤曲演唱的熏陶,又得到舅父梁植标(艺术教师兼画家)的启蒙与唱曲辅导。六十年代,十几岁的她就已经考进了广东音乐曲艺团,在团内得到众多名师指导,进步很快,逐渐形成自己的行腔风格。在发声及气息运用上,她能虚心吸收“声乐”发声方法,吸气至丹田(横隔膜),加上她先天乐感好,音域宽广,嗓音可以高、低、强、弱、抑、扬、顿、挫,运用自如,因此发音圆润、清亮、旋律优美动听,这也是她从艺以来一直颇具“观众缘”,备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赞美的原因。
          从艺55年来,黎佩仪每唱一曲都会全程投入。能够深入曲情,以“歌唱讲故事”,根据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灵活调整发音和旋律的把握,把人物的内在感情发挥得淋漓尽致。她的代表作曲目在流传甚广,其中在“私伙局”中从不“缺席”的热门曲目有《潞安州》、《晴雯补裘》、《悲怨别重台》、《楼台会》、《西楚骊歌》、《金钏投井》、《洒泪别长亭》、《啼笑姻缘之送别》、《雪夜访珍妃》、《林冲别妻》等等。

     







     
          粤剧粤曲诞生至今,已经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变化,但粤曲界少有人对粤曲史料进行过系统深入的收集、整理和研究。粤曲不是由单一的曲艺声腔发展而来的,它形成曲种的途径较为独特,是曲艺声腔与戏曲声腔相融合的产物。今天我们常提到广东曲艺演唱的改革,如何改革?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如何进行?黎佩仪老师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在本次演唱会后,她邀请到倪惠英、梁少锋、宋梟楠、冯刚毅、萧柱荣、潘邦榛、沈瑞和、苏能业、杨春花、苏隽等多位专家,以座谈会的形式进行了总结。
         在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就不少业界人士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大家普遍认为,现在各地有些戏曲从业人员,虽然在工作中取得一些成绩,但其中能够作为“历史上,留得下”的作品不多。深究其主要原因,很可能是他们大多将精力分散到了其他地方,而唯独没有在唱腔曲调上下功夫。历史事实证明,决定一个剧种,一出戏,一首粤曲能否流传的关键,在于它的音乐本身,特别是唱腔曲调。只有具有过硬的质量,独特的唱腔曲调,才能使作品成为传世之作,历唱不衰,常唱常新。黎佩仪的“骨子腔”受众者日增也正证明了这一点。通过“骨子腔”,黎佩仪表现或深情、或悲壮、或苍凉、或豪壮的人物与故事,承载了人间的千情百态,触动着听众的内心,其艺术成就值得我们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