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小百科】(100)老倌、正主、正印、二步针、十大行

    发布时间:2018-12-27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老倌
          戏班名词。指粤剧戏班中有成就的、并且担任主演的演员。“老倌”一词原是吴语,过去江苏一带称呼歌妓、艺妓为“倌人”。所谓老倌者,即是老练的倌人,是指有表演经验的歌妓、艺妓。用现代语言来说,便是经验丰富的,以舞台表演为职业的艺人、演员。清代乾隆年间,广州成为全国唯一的通商口岸,江浙一带的商贾云集广州,随之带来了家乡的戏班。乾隆二十四年(1759),在广州建立了戏班行会组织,名为“粤省外江梨园会馆”,其中不少是来自江苏的姑苏班。这些戏班也将吴语“老倌”一词带来,受其影响,广东人便将粤剧伶人称为“老倌”,至今仍有将一些名演员称之为“大老倌”。
     
    正主
          表演术语。在传统粤剧舞台演出中,担任其中一场戏或某片段的主演;在武场开打中,被数个五军虎或手下围攻的主角;在两人对打中,占着主导地位,而且最后打败了对方的角色; 以上各类角色,粤剧戏班都习惯称之为“正主”。因为他们在戏剧场面中处于中心的、主导的支配地位,在表演过程中他们的调度和扎架一般都正面坐在(或站立)舞台中间,所以就简称为“正主”。
     
    正印
          表演岗位名称。其他地方剧种称“正官”或“正色”。在粤剧戏班或剧团各个表演行当中,戏份最重、最主要的演员,称为“正印”,例如正印武生、正印花旦、正印小武、正印丑生等。正印原是封建社会的官制,正印是正堂的意思,就是该官衙的第一把手。明清两代官制,从布政使到知州、知县等各级地方长官所用的官印都是正方形的,所以习惯称他们为正印官。粤剧戏班借用了这个称谓,将之变成了表演岗位的名称。
     
    二步针
          表演岗位名称。是专指在“六柱制” 编制的剧团中,除了顶层的六位台柱(主要演员) 外第二层负责配演的次要演员。包括第二武生、第二小生、二边(第二丑生)、二式(第二文武生)、第三花旦(因为六位台柱中包含正印花旦和第二花旦,所以第三花旦就变成“二步针”,属于次要演员)、第四花旦(顺序顶替台柱中的第二花旦)。这些演员在夜场演出时是负责配演,在日场或一些不太重要的演出,六位台柱不上场的时候,就由他们负责担纲剧团的主演。“二步”是第二层的意思,“针”则取自戏班隐语习惯,分拆女红中的用品顶针一词, 以“针”寓“顶”字,意喻虽身处“二步”,但随时准备顶上,合成为“二步针”。也有将为“二步针”配演的演员称为“三步针”。
     
    十大行当
          早期粤剧戏班表演行当统称。粤剧戏班早期把演出中的所有角色,按类型划分成为十大行当。即末(含公脚与总生)、净(二花面)、生(含正生和武生)、旦(正旦)、丑(含男丑和女丑)、外(大花面)、小(含小生与小武)、贴(含花旦和小旦)、夫(老旦)、杂(含六分、拉扯等类型性群角)。这十类行当得名之来由,大致可分两类:其一是由演员的职务而得名,如末、净、丑、杂。另外是由饰演剧中人的身份而得名,如生、旦、外、小、夫、贴等。随着粤剧艺术的发展和艺术风格的变化,这种类型性的表演行当也在不断地整合或被淘汰。清同治以后,十大行当的排列和行当名称都发生了变化,改变为武生、正生、小生、小武、正旦、花旦、公脚、总生、净、丑等十个行当。到了清末,根据演出实际需要,表演行当的称谓和排列次序又产生了新的转变,变成了武生、小武、花旦、正旦、正生、总生、小生、公脚,将大花面和二花面统称花面,把男丑和女丑纳入丑行。20世纪30年代,粤剧戏班发展成剧团,将十大行当整合为“六柱制”。十大行当中很多行当的名,与现代粤剧舞台实践中的名虽然一样,但其内容和含义都已经不尽相同了。譬如把末、净、生、外等行当整合为武生,把旦、贴合为花旦了。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表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