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吴川:打响“粤剧之乡”的名片

    发布时间:2018-12-11 作者:李亚强、张锋锋 来源:湛江日报 点击:

    吴川市粤剧团表演粤剧

          12月5日,吴川市第七届粤剧文化艺术节在吴川万和文化广场落下帷幕,本次粤剧文化艺术节上,共签订了演出合同1200多场,达成演出意向2500多场,累计戏金达5000多万元。
          据了解,近年来,在吴川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当地文化部门积极推动吴川文化走出去。通过政府搭台,文化唱戏,连续举办七届吴川粤剧文化盛典,不仅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丰盛的文化大餐,更打响了“粤剧之乡”的名片,搭建起供求两旺的粤剧平台,实现了文化经济效益双丰收。粤剧南派艺术发源地
          吴川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更是南派粤剧的发源地。抗日战争期间,广州沦陷后,大批粤剧艺人逃亡至湛江及广西等地,使粤西地区成为了粤剧的主要舞台,特别是吴川成为了粤剧的风水宝地。每到“年例”或“诞期”,几乎每个社区、每条村庄都有粤剧演出。吴川的“春班”吸引了来自全省的上百个粤剧团前来演出,被称为“粤剧风水宝地”,推动了吴川“南派粤剧”的发展。
          南派粤剧是广东西南部的高、雷、廉、琼下四府流行的粤剧流派,以粗犷朴实、勇武刚烈的风格著称。其中,“吊辫”“过山”“吐血”“三上吊”“踩跷”“甩发”“高台椅功”等南派武功,技巧卓绝。粤剧南派艺术从练功、排练到演出,体力消耗大,演员要有较好的体质和精、气、神。目前,很多粤剧南派绝技面临失传的困境。但吴川市粤剧团的剧目较完整地保留了粤剧南派艺术特色,并将各种技艺传授给年青一代。曾代表粤、港、澳粤剧艺术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粤剧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吴川粤剧南派艺术,是研究粤剧的历史渊源、程式武技、演艺流派的重要依据,是粤剧艺术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演员在后台化妆
     
    粤剧精彩演出
     
    粤剧人才长盛不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类娱乐节目的冲击,传统的粤剧市场大受影响,从业人员纷纷转行,但在吴川,情况恰好相反,不仅演出市场活跃,且从事粤剧行业的演员和演出经纪人的人数之多,超乎人们意料。
          傍晚时分,华灯初上时,吴川的街头巷尾,乡村的屋前树下,总能见到大大小小曲艺社,男女老少均在敲锣打鼓声中,哼上最拿手的粤剧曲段,其乐融融。据统计,该市从事粤剧行业多达2500多人,其中担当主角文武生、花旦共200多人。该市现有国营团体1个,常年活跃于该市演出市场的民营团体63个,业余团体和曲艺社团81个。省粤剧一团、二团,广州粤剧团、广州青年粤剧团,深圳、佛山、湛江等地粤剧团半数以上的主要骨干为吴川籍演员。吴川现有中国戏剧家协会员2人,省戏剧家协会员11人,湛江市戏剧协会员8人,县级剧协会员1100多人;二级职称人数17人,三级职称人数132人,四级职称人数238人。此外,该市城乡还有许多默默无闻的各类人才服务于粤剧界,成为该市粤剧行业赖以发展的宝贵资源和财富。
          吴川市数以千计的粤剧人才助推了粤剧南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南派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遗项目,粤剧之乡吴川功不可没。

     
    吴川粤剧文化走向世界
          2016年,吴川被评为“广东省戏剧之乡”,2018年,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的公告,78岁的吴川粤剧老艺人林国光榜上有名,成为本次唯一入围的湛江籍传承人。近年来,由吴川粤剧团原创新编的《回馈》、《保金与夫人》等佳作频出,获得观众和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这无不证明着,吴川粤剧文化正逐步走向世界。
          此外,近年来吴川连续举办的粤剧文化艺术节中,更是吸引到香港、澳门、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文艺团体加盟,丁凡、欧凯明、蒋文端、曾小敏、梁素梅、黎骏声、陈韵红、孙叶鸿、黄伟坤等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及粤、港、澳、桂、琼等地100多名文武生、花旦同台献艺,吸尽了观众眼球。其规模之大,名伶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大,前所未有,为粤西乃至广东一大文化艺术盛会。
          早在2008年6月,应新加坡国家艺术节组委会邀请,剧团首赴新加坡参加国际艺术节,演出的9场南派传统古装粤剧,尽展独具特色粤剧南派艺术风格,博得了新加坡观众的热烈掌声,赢得了新加坡艺术界的充分肯定和赞誉,被新加坡国际艺术节组委会授予“粤剧南派,星耀狮城”纪念牌匾;2012年7月20日至25日,吴川市粤剧团有限公司再次赴新加坡牛车水人民剧场演出,令观众如痴如醉,自发响起阵阵的掌声和观众欢呼声。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西兰、德国、美国等十多个国家新闻媒体现场采访。粤剧文化节和赴新交流活动,打响了吴川粤剧南派艺术在国际舞台上的品牌,吴川粤剧走向国际舞台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粤剧进村庄一举多赢
           在今年的吴川粤剧文化节上,现场共签订了演出合同1200多场,累计戏金达5000多万元。而这样供求两旺的现象并非首次,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吴川市每年就分别定期举行“春班”订戏会。不仅为各路各派艺术团体到场竭诚推销各自的“拿手好戏”,还为各乡村请名班、选名角、订好戏提供了展销市场。
          2012年,吴川举行首届“粤剧文化艺术节”订戏会就有100多个粤剧、歌舞、杂技团到场自我“展销”,或设卡位揽主,或展览剧照显示阵容,或播放录像任君挑选,可谓琳琅满目。省外某市粤剧团长说:“我们来广东吴川演一度‘春班戏’,就足够发全团艺员的半年工资了。”
           据统计,吴川全市共有1529条自然村,近八成村庄组织演出,场次达6000场,戏金8000多万元,观众达900万人次,可以说,吴川是“两广”粤剧团体生存和发展的“根据地”和“主战场”。据业内人士介绍,吴川“演出特区”有四大特点:一是演出点特别多;二是演出范围特别广;三是演出周期特别长(除春、秋班演出高峰期外,一年四季均可闻各地演出的锣鼓声);四是演出环境(一般乡村都设有固定大舞台)特别好。
           当国内戏曲市场渐渐滑向低潮,粤剧发展面临困境时,吴川却年年“柳暗花明”,每年均有80至130个文艺团体前来展演。各乡村还“以戏为媒”,以戏会友,洽谈生意,“戏中求财”。例如,有多人在南海大沥经营金属生意的某彭姓村庄,村民招来老板回村做年例,因在演戏期间与他们签订了一批成交金额相当可观的合同,故而该村连续演“年例戏”近20年,从不间断。不少当地村民认为,粤剧演戏常演常新,通过在村中演粤剧,不仅加强了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陶冶了村民的文化素养,对在外经商回家捐戏的乡贤也是一种肯定,可谓一举多赢。



            本稿件转载自湛江日报,由记者李亚强、张锋锋,通讯员黎劲风报道,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转载稿件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