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小百科】(94)织壁、穿三角、抠锁匙头、界刂豆腐

    发布时间:2018-12-06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织壁
          舞台调度。是粤剧较常见的群体性舞台调度。开始是分开两组演员,在舞台两侧(上场口和下场口) 对面挨个排好;然后按锣鼓音乐节奏,同时向舞台中间行进,至台中汇合,再以“S”形的行进线路,对位连续穿插,直到舞台另一侧,回头转身向相反方向用相同的动作和线路,重复一次还原复位。这个舞台调度,参加表演人数没有具体的规定,但多以偶数作调度安排的基础。
          织壁这种表演排场多在一些热闹欢快、恢宏的戏剧场面中出现。它一般不会单独使用,习惯地与多种舞台表演程式连缀成为组合。因整个调度过程状似传统的织布机的梭子穿插,故而以“织壁”命名。粤剧传统例戏《天姬送子》中“送子”一折,就运用了织壁这个群体性排场,这是能够追溯的最早出现织壁的粤剧场面。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著名粤剧演员马师曾和男花旦陈非侬合作演出《危城鹣鲽》一剧,在戏中创造性地使众多歌姬手持翎子,以织壁的调度形式,营造歌舞升平的欢乐场面,取得很好的剧场效果,成为当时众多剧团学习的榜样。
     
    穿三角
          舞台调度。穿三角是粤剧常见的舞台调度。京剧叫“三插花”。三位演员在舞台上横排面对观众,先由在中间的演员起步往下场方向成弧形路线走动,另外左右两位演员随即按“∞”形路线穿插,交叉走动,走动成循环状态,最后回复原位扎架,即告结束。因为调度的走向线路,在平面看来酷似三角形状,故以“穿三角”称呼。在交叉穿行过程中,凡两位演员相遇时,必须以背相向,相互擦肩而过,以此表现剧中人分别行进、互不相干的戏剧规定情景。在舞台方寸之地,只能以这样重叠、交叉的简单调度,来表现特定的戏剧环境和情节。它凸显了戏曲艺术写意性、虚拟性和程式性的特点,是前辈艺术家遵从戏曲艺术规律的聪明创造。穿三角在舞台实践中,较多用来表现角色匆忙赶路,或相互追赶等情节,偶也会用作歌舞场面的调度。粤剧《月下追贤》中,韩信得不到重用,挂冠而走;萧何重才爱才,星夜追赶;夏侯缨又追赶老丞相而来,三人就运用穿三角的舞台调度,边走边唱,反映各自的心境,在行进过程完成了舞台时间、空间的转移,堪称是运用穿三角的典范。

     

    “穿三角”方位示意图一


    “穿三角”方位示意图二
     
    抠锁匙头
          舞台调度。表演者在舞台作不规则的半圆绕行的调度,传统粤剧称“抠锁匙头”。它是传统粤剧任何行当、任何角色都可以使用的常见的舞台调度。多用于水波浪、锣边大滚花、大架等表演程式组合。因过去旧式门匙或木箱锁匙多是用铜条或铁条拗绕呈“回”形弯状,戏班艺人就以锁匙头的形状去命名这个舞台调度。
     
    界刂豆腐
          舞台调度。过去广州地区卖豆腐的小贩,都是用木板来盛放制作好的豆腐。用铁片或竹片将豆腐切割成小块,卖给顾客,这个切割的动作,广州话称“界刂”。粤剧艺人将粤剧舞台形象地比喻成一大块豆腐,然后就像豆腐一样来安排演员的调度,巧妙地借用生活中豆腐的细节,将之运用到舞台。“豆腐”在传统粤剧武戏中,多作为群体性的舞台调度。扮演交战双方的手下(或梅香)在舞台两侧各分站成一排,一方由杂边斜穿过舞台到衣边台口,另一方则由衣边斜穿过舞台到杂边台口,双方至舞台中间交汇处依次由杂边出发的手下先过,再轮到从衣边出发的手下过去,这样顺着次序交叉穿行的调度,就叫做“豆腐”。“豆腐”调度并无具体戏剧内容,只是用于增加舞台气氛。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表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