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小百科】(82)踢甲、扎架、三批、掩门、上下楼

    发布时间:2018-10-25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踢甲
          表演技巧。演员在演出中用单腿(多用左腿)将身上所穿大扣前面下幅的甲裙踢起,谓之“踢甲”。踢甲表演在舞台上并没有具体的指向目标和含义,只是表现角色的威猛和气势,并作为拉山与车身两个技巧之间的连接。因为表演车身时需要大扣的下摆、甲裙如风车般飞转,所以就要演员事先用脚将较重的甲裙踢起来,让它在空中借演员车身的自转力量带动甲裙旋转。踢甲主要由小武、二花面、武生等穿大扣的武场行当演员表演。花旦行当演员因为要顾及角色的性别和身份,虽然穿大扣,却极少有踢甲的表演。
     
    扎架
          程式动作。京剧称“亮相”。演员在锣鼓的配合下,利用舞蹈动作作短促的停顿,造成一个塑像式的舞台造型。这就是粤剧的扎架。它就像影视艺术中的特写镜头一样,刹那间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扎架演员的身上,集中而突出地显示人物的精神状态。同时也是演员在表演中间歇性地稍息的需要,以及调节戏剧表演节奏和观众欣赏心理的需要,已经成为戏曲观众的审美定势。扎架多用于角色上场或下场的过程。特别在武戏的开打场面,敌对胜败双方都会使用扎架这个程式动作,以反映两方胜负已分的不同情况,以表示这场武打已经结束。也有在一节舞蹈动作完成后,以扎架作为结束动作。扎架有多种表现形式:如角色单独一个人上场的单人扎架;武打场面中两主要角色对打结束,就会两人同时扎架;还有群体舞蹈场面,舞台上就会出现多个参与起舞者一起扎架;遇到起兵、团圆等场面或是整场戏结束时,在场所有演员同扎架。任何一场戏、任何角色、任何行当、任何演员,只要剧情需要,都可以使用扎架这个程式动作。
     
    三批
          表演程式。三批是由两位演员分饰两个角色,由一方向另一方进行质询、责问的过程。按照传统粤剧的舞台习惯,舞台的衣边被称为“大位”。意指在剧中担任长者、前辈、位高者,就会被安排在大位的位置,在演出中,一般都是长辈(或尊者)向后辈进行质询、责问,故而三批表演就多由站在舞台衣边大位的演员发起,先举起右手,向对方身体右侧方直切伸出,同时自然迈上一步,这是第一“批”;随之右手放下,轮到举起左手,向对方身体左侧方直切伸出,又进逼一步,这是第二“批”;第三“批”则是重复第一“批”的动作,被质问的一方就随着对方“批”的动作,配合着每一“批”就退一步,并且迎合着对方“批”的方向,把身体稍斜转承,同时两手分别按对方“批”的方向,平托承接,这样两位演员紧密配合就完成了三批的表演。很多时候,被质问者受到三批后,就会用一个水波浪的程式作过渡,作为角色思索过程(或是与观众交流)。随即倒过来,同样使用三批去反问对方,这时只需要将两个角色先前的动作调转过来就可以了,这个表演就称“合前双批”。三批是粤剧舞台上经常使用的表演程式,任何表演行当和任何角色都可以使用。
     
    掩门
          表演程式。舞台上两个角色面对台口,站在舞台左边的角色向右,站在舞台右边的角色向左,同时一起往里转一个圈,这就好像两扇大门往里掩(关)上了一样,所以粤剧前辈艺人就把这个表演程式形象地称为“掩门”。掩门在粤剧舞台的作用:一是为了两个角色接着下来的扎架而做的准备动作;二是一个角色向对方行礼,被扶起后的调整动作。掩门是粤剧舞台常见的表演程式。
     
    上下楼
          表演程式。在舞台上以虚拟的身段动作和步法去表现角色上下楼的过程。角色站在舞台杂边台口,先抬头向上望,暗示准备登楼,然后左手作出扶住楼梯把手的样子,右手轻手起衣服右边的下摆,表示免被衣服的长下摆绊倒(旦脚则轻拉起裙子), 再低下头来看着楼梯步级,先迈左步,高起轻放,两脚依次轮换向前踏出七步,到达舞台衣边台口位置立即回头向下俯望,以示已经登上了楼。(旦脚则做拗腰动作,表示弱不禁风,登楼有惊怯之意。)下楼时角色要站到衣边台口,先往下看,然后用右手扶住楼梯把手,左手手起衣服下摆,同样先迈左脚,两脚依次轮换踏出七步下楼至杂边台口,完成后也是回头向上一望,表示下楼结束。戏曲舞台凡有上、下楼的场面,都要表演这个程式。演员表演上、下楼的步点必须一致,一般是上楼七步,下楼就一定要同样是七步。上下楼的步数,演员会根据舞台的大小而灵活地掌握变化。如有粗心大意者,上下不一,则会被观众视为欺台。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表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