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小百科】(74)咬须、擸鸡尾、咬鸡尾、整冠、理带、斗鸡眼

    发布时间:2018-09-20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咬须
          表演技巧。演员双手先在长须下部汇拢,右手食指绕住拧转须的尾梢,然后双手将须横起递入口中用牙咬住。多是二花面、武生等行当在武打搏击时运用。用于表示剧中人遭到极度刺激,或准备孤注一掷的决心,也有用来显示狼狈不堪的窘态。传统粤剧《夜战马超》中最后张飞和马超从马上打到马下,在两人准备翻跟斗上场再斗时,为了防止翻跟斗过程中,须口遮盖演员的脸部,张飞就要咬须翻跟斗。
     
    擸鸡尾
          表演技巧。“擸”,音“猎”,意为分理(须发或形似须发之物)而握持。“鸡尾”,京剧称“翎子”,是用雉鸡尾部中央的长羽毛加工制作而成,长约150厘米。雉鸡尾在戏曲舞台应用广泛,一般插在武将的盔头两边,以衬托人物威武轩昂。粤剧的擸鸡尾实际是京剧翎子功中掏翎、抓翎、抖翎、绕翎、摇翎、按翎、挑翎等一整套技巧的统称。粤剧舞台上演员擸鸡尾表演的种类、样式、技巧,基本上和京剧一样,但最常见的擸鸡尾是掏翎。它有两种表演形式:单手擸鸡尾,演员用大拇指轻勾同侧插着雉鸡尾与盔头连接的根部,食指与中指并拢,顺着鸡尾捋至上部,随后把鸡尾向下扳至身前,手心向下,食指与中指轻夹鸡尾,然后手臂抬起,手腕向里转动,将鸡尾尖端向上翘起、扎架。双手擸鸡尾,就是两只手同时按单手擸鸡尾的程序表演。擸鸡尾常用于角色的扎架,以表现武将英武洒脱的形象。
     
    咬鸡尾
          表演技巧。京剧叫“衔翎”,属翎子功的技巧。咬鸡尾可分单咬鸡尾和双咬鸡尾两种。单咬鸡尾是演员单手擸鸡尾,把同侧的雉鸡尾扳至腮边,手腕向里转动顺势横向把雉鸡尾的上部送到嘴内,用双唇衔住、扎架。双咬鸡尾则是双手同时按单手擸鸡尾的程序表演,使两条鸡尾交叉衔在口中。咬鸡尾常用于表现人物愤怒、切齿、震惊等情绪。为了增强舞台表现力,演员往往把咬鸡尾与“斗鸡眼”等技巧会合使用。
     
    整冠
          程式动作。粤剧古装戏中的男角,头上一般都戴着盔头,比如纱帽、福巾、相雕、盔头、皇帽等,这些盔头都被称作“冠”。角色第一次上场,或是准备进门觐见尊长、朝见君王时,都须整理自己的仪表,以虚拟的动作,戴正帽子,以示礼貌,这个动作叫做“整冠”。其动作程序是:演员先是双抖水袖,双手徐徐抬至额前两侧,双手方起,手心相向,中指稍稍微屈, 抬至冠(帽)边,中指往里变伸去,虚拟作出整冠,双眼先瞄左上方再斜望右上方,然后再向前方平视,双手徐徐徐下。这是规范的整冠动作,是把日常生活中整理仪容的动作加以美化、夸张而成。由于演员表演行当各异,具体整冠动作的幅度也各有不同,小生整冠较为斯文,动作较小;小武则显得刚劲有力,动作稍快;花脸和武生比较粗犷,动作的幅度较大。旦脚演员戴七星额、凤冠时,也有整冠的动作。
     
    理带
          程式动作。角色上场在做完整冠的动作后,身穿蟒袍或是圆领的角色,就又接着做带的动作。理带也叫端带,演员在完成整冠后,双手扬袖,然后再抖袖,两手执着角带,往上稍稍端起,这就是“理带”。它和整冠一样,同是人物整理仪容的虚拟动作。角带是象征古代人物生活中系着蟒袍或圆领的腰带,“理带”就是整“理”角(腰)“带”,是人物在舞台上系好腰带的程式动作。
     
    斗鸡眼
          表演技巧。表演者瞪大眼睛,突然使两个眼珠同时向鼻梁中间靠拢,使两个眼珠形成了对视的样子,刹那间停顿下来,配结演员的扎架。这是违反人的正常生理状态的表演,就像民间斗鸡时,两只鸡的眼不转睛地对视,故称“斗鸡眼”。传统粤剧小武在表演剧中人气愤难忍时,就使用斗鸡眼扎架,以引起观众对角色情绪的关注。斗鸡眼往往往又会结合变表演,表示角色极度愤怒之情状。也有花旦运用斗鸡眼表现惊恐的情绪。而粤剧丑生演员运用斗鸡眼,则多表示凝视、观看、视察等生活细节,用反常的生理形态刺激观众,以达到活跃舞台气氛、滑稽调笑的效果。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表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