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小百科】(68)卧鱼、旋腰、绞纱、须发功

    发布时间:2018-08-30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卧鱼
          表演技巧。卧鱼是戏曲女脚色的特有程式动作,它可分为正反两种卧鱼动作。正卧鱼的动作程序是:演员踏上右步,双抖袖,再双翻袖,右手稍高,左手平。右腿往前伸出,然后绕往后方,交叉绕在左腿后面,接着缓缓地下蹲,斜着往右边仰面而卧倒,肩背着地,压在右脚之上,整个人成盘卧状,左手放在后背,右手放在胸前,这就是“正卧鱼”。反卧鱼动作是左右的次序与正卧鱼刚好相反。粤剧《唐宫恨史》中“贵妃醉酒”一场杨玉环在花园赏花, 闻花香就采用了卧鱼动作。粤剧舞台上也有花旦在一段歌舞表演后,以卧鱼作为结束动作的。
     
    旋腰
          表演技巧。由京剧传入。可在练功时起到锻炼和增强腰部柔韧性的作用。在演出中则多为不带具体指向性和目的性的表演技巧展示。表演者双腿正面分开,两手分向左右平张,先向左边做“大云手”动作,身体随之向前俯弯、后仰、旋转360度,回复原位。因为表演者以自己的腰部为轴心旋转,故称旋腰。在练功时可做反方向(向右)旋转的旋腰,在演出中也有连续作多个旋腰的表演,一般以打武旦和刀马旦运用较多。
     
    绞纱
          表演技巧。绞纱在粤剧舞台上的作用,与京剧的技巧动作“乌龙绞柱”近似。一般是用来表现角色跌倒在地上,马上立起身的过程。动作的程序是:表演者站立,向后仰倒地,四肢张开成“大”字形状,两手按地,左脚绷直紧贴地面,右脚伸直从右到左、由脚部到脸部划出一个整圆圈状,左脚亦随着右脚的方向跟着转一圈,当双脚先后完成一圈后,双手用力按地起身,这样就完成了绞纱的动作。先带动左脚转的叫“左绞纱”圈先动右脚的叫“右绞纱”。当单个绞纱动作完成后,身体躺在地上横向滚动360度,继续做绞纱动作,这样连续地绞纱,在舞台整整转滚一大圈,就叫做绞“圆台纱”。“圆台绞纱” 是表现人物在地上反复挣扎的形态。因为演员表演绞纱这个动作时,身体在地上滚动,双脚交叉剪动,就似过去缫丝时要把纱线绞干的形状,所以就把这个动作形象地称作“绞纱”。又有一说,认为以前练功都在地上,演员躺在沙地里滚动,把地面的泥沙都搅起来了,因此就以“搅沙”来命名。
     
    须发功
          表演术语。须发功是指在舞台上为表现角色特定的情绪,或演员的技能功夫,运用特制的胡须和头发进行表演的各种技巧。因为舞台的须和发都是借助夸张变形了的须发道具去表演, 所以习惯将它们合起来称须发功。传统粤剧演出剧目多是武戏,在演出中比较着重技巧性的表演,对须发功甚为重视,例如传统粤剧要求正印花旦必须掌握四门技巧,“花旦四门齐” 中第二项就是散发的功夫。现时生脚使用的水发是由京剧传入的。传统粤剧的生脚没有使用水发,只是把头发梳结起来称作“发蚤”,不可能凭此发挥有难度的技巧表演。因此传统须发功的“发”,是单指旦脚的散发功。传统粤剧中旦脚的散发功有圆台散发、跪步散发、横移跪步散发等多种技巧。粤剧全男班时期的旦脚都是由男性演员扮演, 称“男包头”(男花旦), 散发功相对较易掌握。当粤剧发展到男女同班时期,旦脚由女演员担任,因身体先天条件的限制,花旦散发功就愈显难度了。但亦不乏出类拔萃者,如名花旦余丽珍散发可甩转八百多转,至今仍无人能及。
          利用头发表演的还有吊辫技巧。
          传统粤剧须的颜色有黑、白、苍、红、五色五种,后两种为花面使用的须口,其中五色须是粤剧特有的须口。须的类型分满胡、五绺、三牙、扎、吊口、牙擦须、一字龙等。传统粤剧的须功有捋、挑、抖、揽、拨、扬、吹、摊、撕、咬、弹、推、捻等各种表演技巧。根据不同的表演行当,配合剧中人不同的身份和不同的情绪,表演不同的须功技巧。例如武生、公脚,一般多采用捋、挑、扬、吹、抛、弹等技巧;花面则用撕、揽、推、拨、咬等表演;丑生就只用捻须来表现。传统粤剧的须功有“黑须少撚,白须多撚”(撚,广州话,即捻)的要诀。因为挂黑须者属中壮年,精力多贯注于功名或生计,故而无心撚须自娱。白须者人已老年,一般多有成就,踌躇满志,便有闲情惜须撚须了。前辈武生新白菜表演《打宫门》时,跪着上殿劝谏君王,他一步一跪一抛须, 跪至宫门,君王闭门不见,他用长须从右向左,一下一下地扣打宫门,最后揽须以头撞向宫门,以死谏君。这是以须功表演勾画人物性格的著名范例。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表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