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小百科】(60)合前、反串、虎度门、压腿

    发布时间:2018-08-02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合前
          戏班术语。过去粤剧戏班下乡演出,大多是在广场、禾堂(晒谷场)等空旷地方,搭戏棚演戏。以往农村一年难得请戏班来演一两次戏,所以附近四乡的村民闻风而至,演出时把戏棚围得水泄不通。演员为了使站在远处的观众能够看清身段、把子等武功表演,往往将同一动作起码重复一次,有些甚至多次重复。例如粤剧把子中的技巧动作一炷香、抠的、十棍等,徒手对打手桥里的“一二三”、“牛角捶”、“八插”等,在演出时都要重复表演,目的是加深观众的视觉印象,体现了广场艺术的特征。粤剧行内把这种重复上一个动作的程序,叫做“合前”。“合”者“和”也,意即指(动作)和前边的一样。
     
    反串
          戏曲术语。将戏曲舞台的戏剧人物按类型划分成行当,是戏曲舞台表演的艺术特征。反串是指演员离开自己所属的行当,“反”过来“串”演其他行当的脚色,这就称为“反串”。例如小生行当的演员扮演花旦,或须生饰演彩旦等。红线女本属花旦行当,在纪念马师曾的演出中,她反串老生行当饰演粤剧《搜书院》中谢宝一角。这种反串只是偶尔为之,目的只是为了给观众以新奇之感。在封建社会,囿于封建礼法,早期粤剧是以全男班演出。戏班中全是男性演员,剧中所有角色俱由男性演员饰演。至20世纪20年代,粤剧又出现全由女演员担纲演出的全女班。粤剧将这种男演员扮女角色,女演员饰男角色,也统称“反串”。后来男女演员同台演出,粤剧逐步淡化行当意识,剧团中的文武生和正印花旦,可按具体演出剧目里人物戏份的多寡和自己的喜好,随意跨行当饰演其中角色,当这种风气形成之后,就只把男演员饰女角、女演员扮男角称作“反串”,这是与其他兄弟剧种不同之处。
           另外,在戏中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本来是女性的角色改扮成男性,最后又回复原来的女儿身,或是由男性的角色改扮女妆,结果同样是恢复男角色的身份,并且在演出中,亦按已经变换了的角色所属行当的舞台规范,灵活地转换着表演和演唱技法,粤剧也把它称作“反串”。广西粤剧演员潘楚华是花旦,在首本戏《女驸马》一剧中饰演小姐,遭奸人迫害,改扮男装,赴京赶考,并被招为驸马,最后在公主帮助下,沉冤得雪,又回复当初花旦的扮相,这样由女变男的改妆过程也是反串。粤剧《颠龙倒凤俏太子》中,太子逃亡,误进小姐闺房,为怕别人发现误会,便男扮女装,这又是男变女的反串。有些粤剧演员特别喜欢和擅长这类戏,就习惯称之为“反串戏”。
     
    虎度门
          戏班术语。古戏台称“出将”、“入相”,现在一般叫做上场门和下场门,粤剧传统叫“虎度门”。据说古时认为在戏台上所演的人物、角色,都是已经死去的古人。出入其中就如鬼门一道,出台是演鬼(古人),入后台才是人(演员),因此称出入场的位置为“鬼门道”。宋朝苏东坡有诗可证:“搬演古人事,出入鬼门道。”后来,又见有伴奏的乐师把锣鼓随手放在鬼门道旁边,故又称“鼓门道”。而中州音韵的“鼓”字,与粤语“虎”字音相谐,所以粤剧就将它称作“虎门道”了。过去的艺人大多没有文化,及后阴差阳错又将“门道”两字调转,变成了“道门”。而“道”与“度”在广州话中乃同音字,为减省笔画,又将“道”变成了“度”,这样粤剧就把舞台的上下场门叫做“虎度门”。
     
    压腿
          基础训练项目。作用在于拉松大腿韧带,增强腿肢的柔韧性。压腿分压横腿和压直腿。练功压直腿是将单腿抬起,向正前方伸直,脚跟放在墙上或桌上(现在大多借鉴舞蹈院团的练功设备,设有固定在墙壁、专供压腿用的圆形木条),脚尖向后钩起,俗称“锄头脚”;上身前倾,双手抱着脚掌,尽量将头部向脚尖压去。最初使脚尖触到头部,进而要碰到眉心,进一步就要脚尖触到鼻尖,再往下可用下巴碰压脚尖,同时用手向下按膝盖,使腿挺直。压横腿则使单腿向旁伸直抬起,放到墙上或桌上,身体侧向,如压右腿则右手抱左边腰,左手贴耳过头提住右脚尖,使劲把头压向脚尖;初时是头部与脚尖碰触,逐步可以压到耳部。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表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