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功能对等理论视域下昆曲英译中的“舍”与“得”——以《桃花扇》许渊冲译本为例(下)

    发布时间:2018-07-31 作者:徐营营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编者按:昆曲与粤剧虽分属不同地方剧种,但其剧本的英译问题却有众多异曲同工之处。要使戏曲艺术走出国门,如何翻译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但目前传统戏曲剧本的翻译问题却很少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讨论,戏曲从业人员又大多缺乏专业知识,让这一领域呈现出较为空白的状态。编者在此摘选这篇论文,希望吸引更多的青年学者关注传统文化领域,关注戏曲剧本的翻译问题,使中国地方剧种的舞台不再局限在我们熟悉的街头巷尾,而是能够走出国门,在世界文化交流和融合的浪潮之中占有一席之地。

    (接上文)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插图本《桃花扇》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对《桃花扇》的英汉对比分析
     
    示例二
     
    【北石榴花】
          你看中原豺虎乱如麻,
          都窥伺龙楼凤阙帝王家;
          有何人勤王报主,
          肯把义旗拿。那督师无老将,
          选士皆娇娃;
          却教俺自撑达,却教俺自撑达。
          正腾腾杀气。
          这军粮又早缺乏。
          一阵阵拍手喧哗,
          一阵阵拍手喧哗,
          百忙中教我如何答话,
          好一似薨薨白昼闹蜂衙。

    译文:
    (Singing to the tune of Pomegranate):
          Behold!Tigers and pards run wild in Central Plain,
          Invading royal domain with might and main.
          Who would come to the rescue of the crown,
          Erecting royal banners in the town?
          No veteran general in command,
          No soldier but a new hand.
          O with such troops against the foe how can I stand?
          The foe will come in speed;
          Of food we stand in need.
          They come with hue and cry.
          What can I do in reply?
          I seem to see a swarm of humming bees far and nigh.

          原文中,“你看”并不是实义词,而是中国人与人交谈时的语气词,用于描述现状;“中原豺虎”也不是指字面上的“中部平原上的豺狼虎豹”,而是前文中的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首领。从交际功能和原文目的来看,“你看”不宜直译为 Behold!(看!)。而且Behold之后加译了感叹号,增强了语气,与原文无叹号那种平稳的语气相悖。出于对目标读者的接受能力考虑,“豺虎”也不宜直译为tigers and pards(虎豹),因为外国人很容易认为指的就是虎豹这两种动物。在这里,笔者认为“你看”应意译为now,对于“中原豺虎”采取直译加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不失为一种良策,使源文中的概念意义和超文本意义(刘宓庆,2012:10)得以完整地传达,实现语气、交际和意义的对等,然而这样的遗憾是译文不如许译简洁。译者在处理“乱如麻”时并不存在取舍的两难选择,意译为run wild(疯狂地奔跑)不足以形象地体现起义军此起彼伏、蜂拥而上的情势,为了实现意义对等,保留明喻的修辞手法为佳。昆曲中的重章叠唱是为了强调,增强语势,有音乐和舞蹈的配合。本选段中有两个地方存在重章叠唱,即,“却教俺自撑达,却教俺自撑达。” 和“一阵阵拍手喧哗,一阵阵拍手喧哗”。考虑到英文不喜重复,译文将重章叠唱部分省去不译似乎符合英文的特点。但对于昆曲这样一种特殊的文学艺术形式,其音乐性与舞台表演性不容忽视。如果省去不译势必造成音乐节奏上的空缺,然而重译一遍又不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基于此,为了实现目的的对等,笔者认为重章叠唱部分不应省译,而应采取同义词替换的方法来解决,如果实际操作中存在部分词重复,也只好保留。

     

    昆曲《桃花扇》剧照(图片来源于网络)

     
    示例三
     
          【拱介】列位看我象个甚的,好象一位阎罗王,掌著这本大帐薄,点了没数的鬼魂名姓,又象一尊弥勒佛,腆着这副大肚皮,装了无限的世态炎凉。鼓板轻敲,便有风雷雨露;舌唇才动,也成月旦春秋。这些含冤的孝子忠臣,少不得还他个扬眉吐气;那班得意的奸雄邪党,免不了加他些人祸天诛;此乃补救之微权,亦是褒讥之妙用。
          【笑介】俺柳麻子信口胡谈,却也燥脾。昨日河南侯公子,送到茶资,约定今日午后来听平话,且把鼓板取出,打个招客的利市。

    译文:
    (Saluting the audience with clasped hands)Dear spectators, what do you think I look like? A Satan or a Buddha? A Satan for I talk about spirits and demons as if they were under me; a Buddha for I have seen so many ups and downs. Hearing my clappers, you may see wind and rain; seeing my lips and tongue, you may feel spring pass as autumn. I will right the wrong done to filial sons and loyal officers, and punish evil-doers and unfair partisans. That is my way to remedy the injustice of the world and render justice by praise and blame. I, pockmarked Liu, talk at random to please my dear spectators. Master Hou told me yesterday that he would come to hear me tell tales this afternoon. So I must take out my clappers and get ready for my random talk.

          该选段出现了一些中国文化负载词,典型的有:阎罗王、弥勒佛、孝子忠臣、奸雄邪党。对应的译文分别是Satan、Buddha、filial sons and loyal officers、evil-doers and unfair partisans。根据搜狗百科的解释,“阎罗王”亦称“阎王爷”,原型为印度神话中的阎魔王,在早期佛教与印度教神话中是冥界唯一的王,之后为中国道教和佛教所吸收,是阴间的主宰,审判人生前的行为并给与相应的惩罚,能够掌管人的生死和轮回。由此可以说是正义之神。“阎罗王”的译文Satan(撒旦)是指《圣经》中的堕天使,他反叛上帝耶和华,堕落成魔鬼,被看作是与光明力量相对的邪恶、黑暗之源。虽然二者都处于阴间,但在意义上是相悖的,因此,这里不符合意义对等。同样根据搜狗百科的解释,“弥勒佛”是佛教八大菩萨之一,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里的解释,对应译文Buddha(佛陀)是对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的尊称,即释迦牟尼。虽然二者都是佛门中的关键人物,但不是指同一个人,地位也不同,意义不对等。“孝子忠臣”即忠臣孝子,出自《荀子·礼论》,是指对君主尽忠对父母尽孝的人。其译文filial sons and loyal officers中,officer的词源为one who holds an office,originally a high office(拥有办公室的人,最初指高职位),现代义为官员。“孝子忠臣”出现的年代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统治时期,如果从历史时期来看,好象是不对等的。但从交际功能来看,译文的服务对象为现代读者,没有必要在译文中中保留过时的词语。(谭载喜编译,奈达,1984:11)因此,这里的译文是可取的,符合功能对等。“奸雄邪党”指弄权欺世的人,邪恶的帮派。其译文evil-doers and unfair partisans(作恶者及不公正的党羽)在意义上非常贴近源文,且语言自然,在功能上实现了对等。另外,通读该选段不难看出,源作者所使用的语言随意,夹杂着方言,属非正式用语,如“还他个”、“加他些”、“俺”等。而译文使用的语言颇为正式,虽遵循“三美”原则,与源文的文体风格却大相径庭,造成了词的“脱格”(刘宓庆,2012:107),违反了功能对等理论中“最自然”的原则,最自然原则意味着译文不可以显露出语法或文体上任何生硬奇特的痕迹(谭载喜编译,奈达,1984:10),笔者的建议为,译文同样使用夹杂有俚语且稍微非正式一些的语言。
          在多数情况下,翻译意味着要做出取舍。通过再次熟悉昆曲这一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准确把握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并将理论渗透入《桃花扇》许渊冲译本与源作的英汉对比分析中,发现许先生的译文虽然遵循“三美”原则,但有些部分没有做到功能对等。

     

    昆曲《桃花扇》剧照(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文献:
    [1]孔尚任著;许渊冲,许明译.桃花扇:汉英对照[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9.
    [2]谭载喜编译.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3]Nida. Eugene A.翻译科学探索[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刘宓庆.文体与翻译第二版[M].北京:中译出版社,2012.
    [5]陈宏薇.高级汉英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6]巴尔扎克著.傅雷译.高老头重译本[M].北京:译林出版社,2017.
    [7]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


          本文作者为徐营营,贵州师范大学英语笔译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