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广东中山三乡粤剧木偶 ,百年浮沉再出发——三乡木偶戏协会7月7日正式成立,培训班开班仪式同时举行

    发布时间:2018-07-17 作者:林翎 来源:金羊网 点击:

          在清代中后期,一位湛江人为中山三乡带来了三枝竹木偶,聪慧的三乡人把三枝竹木偶改成手托木偶,把三乡木偶发扬光大,曾经在美国的三藩市、广州的文化公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但是从上世纪70年代起,三乡木偶慢慢沉寂了。羊城晚报记者10日获悉,7月7日,在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三乡镇宣传文体服务中心支持下,一群热衷文化保育的年轻人请来了香港木偶戏班老艺人、原三乡戏班木偶戏老艺人作顾问,正式成立了三乡木偶戏协会,并举行了培训班开班仪式,使这个濒临失传的“粤艺孤儿”再次走进大家的视线。
     

    “粤艺孤儿”香港存薪火

          开班仪式上,三乡木偶大师陈锦涛专门从香港带回一件寿命长达150岁的大前程木偶,揭开了大前程木偶与三乡的不解之缘——
          这个木偶可追溯到清代中后期。1850年前后,湛江雷州一名叫郑开源的人外出谋生到了三乡。郑开源又名郑寿山,因为同是姓郑,郑开源便依傍当地郑姓家族谋生,在乌石村安顿下来,当地人称他为“假老郑”。
          郑开源会演木偶戏,还能用木头雕刻出精致传神的各种木偶,并从家乡带来 “三枝竹木偶”。恰好,乌石村村民郑金宵对木偶戏也是饶有兴趣,便雇请他专事刻制木偶脸谱,教授乡民演出木偶戏。郑开源是雷州人,给木偶配唱的时候用的是雷州戏剧,当地人听不懂。郑金宵想,当地老百姓喜欢看粤剧,听粤曲,为什么不用粤曲来为木偶配唱呢?于是,他从广州、佛山等地请来粤剧艺人,教村里人唱粤曲。在郑开源的指导下,一些村民掌握了木偶的演出技巧,并能模仿粤剧折子戏用木偶来演出了。就这样,中山历史上的第一个木偶戏班——“大前程”诞生了,他们创造了一个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木偶戏种——粤剧木偶。
          今年70岁的陈锦涛是三乡鸦岗村人,6岁在三乡接触木偶戏。1982年,陈锦涛辗转香港加入“精英”木偶剧团,到英国演出,其后,他开始收集整理三乡木偶戏的历史资料和道具,和友人一起组建了“华山”木偶剧团,在香港多个庙宇打醮谋生。在“内地式微的三乡木偶在香港竟可养妻活儿”,该艺术形式在香港得以保存,更被当地文化人称为“粤艺孤儿”。
     

    时隔五十年,两位原三乡戏班木偶戏老艺人再次登台
     

    百年民艺濒临失传

          说起三乡木偶的历史,当天从香港回乡的陈锦涛滔滔不绝。
          陈锦涛介绍,三乡木偶戏一直由郑金宵家族世代相传,戏班演出也是长盛不衰。到了第四代传人郑宁入行,已是民国初年的1918年,那时他才11岁。而粤剧木偶戏经过近60年的演化,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了,仅乌石一条村就先后出现了大前程、大中兴、新中兴、大中华等四个木偶戏班。三乡各村每逢节日,都会演社戏,这些戏班经常受邀到四乡演出,盛极一时。
          郑宁非常有悟性,他不但学会了粤剧木偶戏的全部演出技巧,粤剧的唱念做打也样样在行,粤曲唱功更是一流,还学会了雕刻木偶。到1932年,郑宁自创了一套新的表演节目《狮子采青》。表演者在幕后操纵木偶,木偶舞动狮子,完成跨、跳、滚、挂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最终采到了象征吉祥如意的“青”。整个表演惟妙惟肖,一气呵成,堪称一绝,成为戏班里最受欢迎的保留节目。
          1938年,美国三藩市的华人商会举办商业博览会,回国邀请文艺团体赴美演出助兴。郑宁的戏班受邀前往,表演了《狮子采青》及其它一些节目,大受欢迎。演出结束后,戏班欲罢不能,又受邀到纽约等地表演,一直到了1942年,郑宁才带领他的木偶戏班从美国载誉归来。此后,郑宁多了一个称谓——金山宁(当时金山指美国)。
          “文革”期间,木偶粤剧团被迫解散,三乡木偶的相关道具和资料流出香港,直至2008年底,三乡木偶戏还在香港演出。不过,现时三乡镇仍然健在的木偶戏艺人已不多,三乡木偶戏濒临失传。
     

    拯救濒临失传的粤艺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张华森“遇”上三乡木偶。
          张华森是尚古传统文化推广中心的负责人,三乡镇木偶协会会长,在三乡从事文化保育活动。在几年前,张华森与许多年轻人一样,还不懂什么是三乡木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三乡木偶的历史,从此踏上了三乡木偶的复兴路。
          在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三乡镇宣传文体服务中心、市博爱100公益创投等支持下,张华森团队四进粤西,拜访十几位木偶艺人;二到东莞,学习木偶进校园;骑行省城,拜会省木偶师傅。从筹备木偶戏复兴的师资、学员、道具等,张华森团队花了近一年的时间。
          三乡镇在2009年开始与中山市非遗保护中心共同“拯救”这一流浪在外的文化瑰宝,做了大量基础工作,例如邀请老艺人回乡开讲座,记录木偶的制作工艺,开展研究等。
          终于,三乡木偶戏正式重返三乡舞台。目前,三乡木偶戏协会已招募了30位社会学员以及7位学生学员,形成一个有梯队的人才培养模式。
          张华森表示,要传承和发扬三乡木偶,就要赋予三乡木偶的社会服务和社会教育的功能。未来,三乡木偶戏协会将结合不同群体的教育需求与不同职能部门的服务需求,设计一些项目。例如进校园开展孝亲教育或爱国教育,进企业开展职业素养推广,挖掘红色故事在社区演出。
           三乡木偶戏协会还计划成立一个传承基地,以一个开放空间,提高公众参与的兴趣,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让三乡木偶戏不仅重返三乡,还能走进千家万户。
     

    老艺术家在教导下一代


            本稿件转载自金羊网,由记者林翎,通讯员袁旺、杨韶艳报道,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转载稿件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