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晚清粤剧解禁与沙湾“勾鼻章”

    发布时间:2018-06-01 作者:陈藻 来源:番禺日报 点击:


          粤剧《八和会馆》是根据19世纪粤剧人演出的真实历史而创作的。在此剧中,出现了“戏中戏”场景:男花旦“勾鼻章”的饰演者黄新辉先生,展现独有艺术才华,很是吸引观众。另外,此剧的灯光、舞美、道具、主题音乐、唱腔等,都彰显出浓郁的粤味。
     
    清政府禁演粤剧
         粤剧为何被禁演呢?那就要追溯到清咸丰四年(1854年),佛山粤剧艺人李文茂响应太平天国号召,组织艺人起义反抗满清政府。起义失败,遭清兵屠杀,焚毁佛山、广州两地粤剧艺人的行会组织“琼花会馆”,追查与通缉与李文茂起义有关的粤剧艺人,当时被株连和被杀害的艺人和群众数以千计。逃生者往广西、湛江地区转业或客串外江班求生。清政府于咸丰五年(1855年)下令禁演粤剧,故此粤剧艺人遭灭顶之灾,也有改名换姓混入“沙湾飘色”锣鼓柜当乐工。
     
    “勾鼻章”传奇人生
          “勾鼻章”是何章的绰号。何章,番禺沙湾乡北村人(生卒年月不详)。12岁进入何高尧家当童仆,专为富二代何博众服务。何博众排行第四,故此乡人称他为博众四。日间,常约一班富家子弟在“大厅”玩音乐(“大厅”今改名“三稔厅),在禁演粤剧期间,博众四喜爱演奏古曲和本地流行的粤讴、南音、杂曲等,他善奏琵琶,不仅掌握了娴熟的演奏技艺,又以生活体验为依据,运用现实创作手法,创作了《雨打芭蕉》《赛龙夺锦》《饿马摇铃》等乐曲的初稿。日后,再由他的孙子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几经修改成了不朽名曲,这是后话。
          何章服侍这班音乐人,耳濡目染,无形中受到影响,也爱好音乐。博众四见他聪明伶俐,专门教他弹奏琵琶,到了同治初年,他容貌俊俏,爱好演戏,嗓音甚好,身材适中、话头醒尾,是一块学艺好料,由于何章鼻梁高挺,乡人习惯称他为“勾鼻章”,博众四又教他唱戏,专门请人教他做功。成年后,离开“三稔厅”,客串外江班演戏,结识邝殿卿(艺名新华)、仙花发、白蛇森、蛇王苏等艺友,当时戏行没有女性演员,女角则由男性反串,唱词用中州官话(不是京腔),何章善弹琵琶,拿手好戏是《昭君出塞》《太白和番》,他持博众四赠的琵琶,自弹自唱更是惟肖惟妙,从此名声大噪。
          满清同治七年(1868年),时任两广总督瑞麟为母亲贺寿,请戏班到总督府演戏。“勾鼻章”和著名武生新华入府演《太白和番》,章饰演杨贵妃,雍容华贵,仪态万千,老夫人看得比满座陶醉的宾客更为动情。她觉得章的花旦扮相,酷似自己英年早逝的爱女,霎时老泪纵横怜爱不已,要收他为螟蛉(义女)。瑞麟见母欢心,也很高兴,赠章珍贵的玉雕白菜。从此,“勾鼻章”常去总督府探望老夫人,府上人称他“章官”,视作自己人可以自由出入。
     
    “勾鼻章”在粤剧史上的重大作用
          自此,“勾鼻章”和邝新华通过老夫人向瑞麟求情,瑞麟又向朝廷奏准,与1871年正式解除对粤剧的禁演令,从禁演到解禁长达16年了。当宣布粤剧解禁,犹如“一唱雄鸡天下白”,逃亡到两广地域幸存的艺人奔走相告。新华、新章积极联络所有粤剧艺人捐资,在广州梯云西路兴建八和会馆,推举新华当第一任会长。
          1876年(光绪二年),八和会馆正式落成。之前,新华特邀末代“奉革举人”番禺刘华东编写粤剧《六国大封》,寓意艺人团结抗暴,于会馆落成日首演,轰动羊城。又兴建“八和子弟学校”,“勾鼻章”返乡探亲时又邀清末举人沙湾何福年任第一届校长,培育大量粤剧继承人。
          番禺沙湾乡可以说在旧社会是个封建地主堡垒,凡出外演艺,就要“出族”,留耕堂不分猪肉及“分荫”。乡人得知“勾鼻章”中兴粤剧有功,兴高采烈地欢迎荣归,每年祭祖,还可以分得双份胙肉。自“族例”破除后,沙湾涌现出不少著名粤剧艺人如:薛保耀(何耀),桂花芹(何芹),生鬼洪(何洪)。民国时期有何世杞(新马师曾师傅),曲艺演员则更多,暂不一一列举。
     

            本稿件转载自番禺日报,作者为陈藻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转载稿件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