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镌刻下粤剧的历史质感和时代动感

    发布时间:2018-05-25 作者:魏沛娜 来源:深圳商报 点击:

          传统艺术如何在现代社会保持流动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至今仍是人们苦思尝试的事情。面对传统艺术的发展,如果强调一个“旧”字,有些人不免要扼腕叹息闭门造车;如果强调一个“新”字,又有些人会痛陈抛弃传统。“旧”与“新”之纠缠,到了今天实际上还是有不少争执。
          在粤剧这门传统艺术的守旧革新上,鲐背之年的粤剧表演艺术大家白雪仙先生可谓作出非常重要的贡献。那些在大街小巷听过几句粤剧的现代观众,也许会将粤剧与过时、陈旧等消极因素联系在一起。但是,听与看并非一回事,传统性与现代性更不能随便因外在形式而对立。只要看一看2014年在香港重演的《再世红梅记》、2017年重演的《蝶影红梨记》,或再将时间轴点拉回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仙凤鸣粤剧团演出,便足以明白,白雪仙先生是一位对粤剧艺术满怀挚诚的人。因为热爱,所以甘愿冒险去采用那些新的形式内容;因为真诚,所以始终站在艺术探索的前沿去把握粤剧的脉搏。她并不是“倚老卖老”,也不是“坐”享盛名,而是在尊重艺术规律的基础上,将西方乐器、其他门类的艺术、新科技的观念手法融入其中,为我所用,创造了极有现代舞台感、丰富性、科技感、互动性的时代粤剧,通过这些方面的革新来扩大粤剧这门艺术的影响力。
     




    2014年,任白夫妇的徒弟陈宝珠、梅雪诗在香港演出《再世红梅记》(本站资料图片)
     

          近年来,由任剑辉和白雪仙的徒弟重演的《再世红梅记》《蝶影红梨记》每每上演,场次往往总是数十场,掀起了令人惊诧的“粤剧热”。而在背后,便是由白雪仙担任了艺术总监。重演之剧,内容不是完全照搬剧本,一字不改,演员不是唯老才用。白雪仙及其团队既对剧本内容作出改动,让原本优美的曲词更加雅俗共赏,又参考了其他艺术门类的身段、舞蹈和表演技巧,加上在唱腔的设计、灯光、布景等方面都下了工夫。可想而知,当白雪仙及其团队把这些坚守、尝试、改进酝酿成舞台上芬芳的醇醪,观众如何不自沉酣其间。她和团队创造了崭新的粤剧观赏体验,一边为观众增添新意,一边继续强化粤剧传统的特点,试图弥合传统艺术在现代的失落。事实也证明,白雪仙和她的团队一次次用生动的演出镌刻下粤剧的历史质感和时代动感。
          从某种意义上说,白雪仙先生并不是一位简单的“革新者”或“守旧者”“仿古者”。无论是行内专家还是外行人,她都认真听取他们的想法,同时她强调演员提升个人文化修养的重要性,她还自有一套严谨的戏剧观念,比如她对《帝女花》中的一幕戏的阐述特别令人印象深刻。剧末长平公主被清帝传召上殿,面对此情此景,台上各位演员要如何表演呢?清朝的官、清朝的宫女、清朝的皇帝,明朝的臣、明朝的宫女,每个人的身份不同,心态也都不同。当众人一听见要传这位昔日的公主上殿,因为她是当年明朝崇祯皇帝最疼爱的女儿,而且是最机智的女子,“所以他们带着很好奇的心,要看看这位公主,她现在回来旧时的宫殿,她的心情会怎么样呢?我希望每一个人都抱着一个像我现在讲解的心情来演这场戏。”白雪仙认为,如此,观众看戏,方会觉得“整个台上都是戏”。据香港作家小思老师回忆,2017年《蝶影红梨记》重演,白雪仙认为剧本不够完整,自己拿了枝铅笔,前后改了七次,这位年届九十的老人家在桌前苦思冥想,一个字一个字雕琢,不假手于人。当徒弟演出后,她每晚必定亲自坐在台下观看,观察台上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任何人哪怕只做错了一点点,她都记录在案,散场后供演员检讨。
     


    2017年,白雪仙携爱徒
    陈宝珠、梅雪诗,正式宣布重演《蝶影红梨记》(本站资料图片)

     

          有学者评论称,白雪仙一直改革粤剧,将粤剧发展提升至另一个境界,若没有她的改革,提升水平,香港粤剧未必达到可以跟内地其他戏曲改革的职业水平提高相互媲美。也是她和任剑辉的合力贡献,扩大了粤剧的受众层次,从此粤剧在寻常巷陌在舞榭歌台飘得愈加久远。今在白雪仙先生迎来九十诞辰之际,我们应该向她致敬。
          传统戏剧艺术走到今天,十分不易,有的已经式微消逝,有的正在重生,但白雪仙先生的粤剧艺术观念和实践,却大可以照亮未来传统艺术的路。
     


    2018年,粤剧名伶白雪仙举行90岁寿辰晚宴(图片来源于网络)
     


    任剑辉、白雪仙的《再世红梅记》唱片封套(本站资料图片)

     

            本稿件转载自深圳商报,由魏沛娜撰文,配图为本站资料图片,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转载稿件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