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小百科】(38)琵琶、筝、阮、锣鼓、卜鱼

    发布时间:2018-05-17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琵琶
          弹拨乐器。其历史悠久,源于秦汉,定形于唐代。“琵”与“琶”本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即右手前弹为“琵”、后挑为“琶”。故汉唐弦之,曾把所有弹拨乐器统称为“琵琶”。到了宋元,“琵琶”一名才专用于梨状曲颈琵琶。约公元551年,曲项琵琶由龟兹传入北方,继后传至南方。现在的琵琶是曲颈琵琶与秦琵琶优化组合而成,属于弦乐器族内的弹拨乐器。琵琶的结构由头部(包括琴头、琴槽和琴轴)、颈部(包括山口、相、琴枕和琴颈)和腹部(包括品、面板、复手、琴背和琴弦)三部分组成。头部、颈部多由红木或牛角、象牙、玉石等原料制作;腹部面板多为桐木或柏木制成,“品”多为竹制或牛角制。四弦、横抱、手弹。琴弦为钢丝弦或尼龙弦。其高音区音色坚实清脆,中音区音色明亮柔和,低音区音色低沉浑厚。音域可达四个八度。
          琵琶是粤剧音乐中的主要伴奏乐器。为了适应粤剧音乐唱腔的特点,粤剧所用琵琶,乃根据梆黄上下句结束音,按四度、二度关系,把由内弦至外弦的a—d1—e—a1(正线“士尺工五”)定弦,改为g—c1—d1—g1(正线“合上尺六”)。

     

    琵琶(图片来源于网络)
     

          弹拨乐器。公元前237年前,筝已流行于秦国(今陕西省),故又称“秦筝”或叫“古筝”。属于弦乐器族内的弹拨弦鸣乐器。筝为“一弦一柱”、“多弦多柱”的乐器,分为琴身(由共鸣箱和支架构成)和琴弦系统(包括琴弦、弦轴、前梁、后梁和音柱)两大部分。古筝传统上有十二弦、十三弦、十四弦、十五弦等类型,素有代变。目前筝的弦数在十九弦到二十六弦之间,有多种规格。筝的琴身共鸣箱一般为桐木制,支架为木制。琴弦的质地以前多为丝制,现在多为金属制;前梁、后梁和音柱多为竹制。
          筝按五声音阶定弦,最低音从G或C开始,音域多达四个八度。利用余弦的抑按可弹奏七声音阶。其音色清越、悠扬;余音共鸣大而柔和,极具中国民族特色。民乐队中的筝按基本调D 调来调弦,粤剧乐队的筝则按基本调C调来调弦。筝在粤剧乐队中主要参与伴奏,是粤剧音乐中的色彩乐器。
     

          弹拨乐器。据传由三国魏时(公元220—265)阮咸所制。初称“阮咸琵琶”,后改称“阮”。属于弦乐器族内的弹拨乐器。阮为木质结构,呈扁圆形。由头部(包括琴头、琴轴)、颈部(包括琴杆、山口、品)和腹部(包括共鸣音、面板、琴码、琴弦)三部分组成。面板、品均为木制,琴弦为钢丝弦或尼龙弦。五度定弦。音域可达三个八度。阮有大、中、小三款。小阮音色坚实清亮,中阮音色丰厚圆润,大阮音色浑厚低沉。目前流行于琴码旁加上拾音器,配上扩音音箱,成为电声乐器(称电阮)。
          阮(包括中阮)是粤剧音乐中的伴奏乐器。主要起着填补弹拨乐中低音部分的作用。
     
    锣鼓

          行内对打击乐各种形式如板、鼓、锣、镲等响器和锣鼓点的泛称。敲打不同的锣鼓或锣鼓点可以奏出各种不同的节奏。锣鼓的特点与用途在于配合身段动作;引导和结束唱腔;伴奏念白,增强语气;烘托气氛,渲染情绪。
          在粤剧锣鼓里,其中高边锣配大镲,气氛热烈,粗犷洪亮,素有“大锣鼓”之称,它因应早期粤剧在露天广场演出而产生,是粤剧异于其他兄弟剧种的一大特色。粤剧锣鼓套路严谨,流派众多。现代粤剧锣鼓又吸收了京剧锣鼓之细腻、轻巧、洒脱之风格,使传统锣鼓更添姿彩,表现力更强。
          粤剧行内往往往敲击锣鼓的乐师称为“打位”。
     
    卜鱼
          打击乐器,用酸枝木或其他优质木料制成。呈长方形,状似古之陶瓷睡枕,两侧开有深坑,其规格大小不一,大者音低,小者音高。以硬木鼓竹敲之发音。
          掌板师傅运用卜鱼及双皮鼓、沙的、战鼓、大鼓等乐器,指挥下手敲击锣镲,并与乐队、演员紧密配合,完成舞台的演出。演唱时,敲击卜鱼,视为“板”位。

     

    卜鱼(木鱼)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音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