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八方和合,自立自强——漫谈粤剧《八和会馆》(下)

    发布时间:2018-04-26 作者:尤海波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接上文)

          但剧中也有些不尽人意以及疑问之处。如剧本主线不清晰不明确,没有主骨,架构略显散乱。没有场次铺排,以篇章代之,有叙事纪录流水账之嫌。新华的戏班生涯,感情线,进步思想,大义凛然等作者都想表现,但无奈起伏矛盾不足,情节零散。其次在剧中因清廷禁止粤剧,而改演京戏一节,也是令笔者疑惑重重。清廷禁粤剧而改演外江戏固然是史实,但外江戏是否就是京戏?京戏真正的形成于清同治光绪年间,并且是因西太后喜好皮黄而将皮黄戏班召入宫作为内廷侍奉,这才奠定了京剧的地位与艺术风格。而皮黄戏不止有京剧,还有徽剧,汉剧等等。笔者曾看过汉剧大师陈伯华先生的《醉酒》影像,却惊奇地发现汉剧的唱腔与粤剧梆黄竟非常近似。外江戏是京戏?抑或汉剧?还是其他剧种?且留待专家的解答。再次总督府办堂会一场的戏中戏,采用了传统京剧《四郎探母》中“坐宫”一场的【西皮流水】的唱腔。笔者因年少始习“梅派”,“坐宫”的【摇板】【慢板】【流水】等可谓烂熟于心。黄新辉也非常努力地往京剧的字韵上模仿靠拢,但毕竟是跨剧种,学得不怎么像也是情有可原,在所难免。再者剧中表现的是广府班学京班,也合情合理。但这段唱腔的音乐前奏一响起,却令人感觉不像京也不像粤,倒有几分像雷剧或客家山歌。再者戏中戏中黄新辉饰演的铁镜公主与杨四郎甫一登场,衣着扮相令人觉得是两个剧种。黄新辉的铁镜公主固然穿着打扮是正统的京派,但杨四郎却是戴着广府班气息浓厚的驸马枷与纱帽,并且身着平金大龙蟒。(按:杨四郎本在京班以须生应工,戴无帽正的纱帽,身着团龙蟒,因其武将出身,肩上要有与蟒配套的京三肩。平金大龙蟒在京班多为花脸穿着。)如果按剧中情节,广府班改京班,一时改不了广府扮相也是合情合理,但是该剧中这场戏中戏两位的打扮一个正统京派,一个却粤派,显得风格不统一,不知是否导演有意为之?笔者愚见,这段京腔音乐不妨尝试用粤剧头架(高胡)以及粤乐队伴唱,一则可告诉观众这是广府班唱京戏,二来也会别有风味。服装穿戴方面不妨参考清末京班艺人演《坐宫》的剧照,或生旦以京或粤统一服装风格。其三因瑞麟是旗人(满人),府中上下均以旗人仪态示人。但无论是出场的婢女抑或是宾客夫人,甚至是戏中戏里黄新辉饰演的铁镜公主(铁镜公主穿戴清装),几乎无一步态礼仪是正确规范的。尤其八旗妇女不同年纪持手绢的手法,见礼的身段,谈吐坐立等仪态,都是有一定的规矩的。例如穿花盆底鞋就不能作别步。在这方面京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京班长期在清宫演出,见惯宫中礼仪形态,导致后来艺人将宫中人物仪态运用在戏中而传袭下来。如当年梅巧玲(梅兰芳祖父)在宫中学得慈禧太后的举止穿戴,将其运用在《四郎探母》《雁门关》中的萧太后身上,沿袭至今。因此京戏中清装戏的旗人身段步态礼仪较比其他剧种是较为准确的。这种跨剧种的戏中戏演法,不禁又令笔者联系起多年前看过的一出川剧《巴山秀才》,这出戏虽然没有戏中戏的表现形式,却有跨剧种的情节。剧中有一场戏描述京城一位王爷奉旨钦差,从头到尾使用京白,并且还有一段京的【西皮流水】板唱腔,印象深刻。

     

    《八和会馆》剧中“戏中戏”《四郎探母》


    资料:王瑶卿、王凤卿之京剧《四郎探母》“坐宫”剧照(摄于清光绪34年,即1908年)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剧尾场安排了一出别出心裁的戏中戏《六国大封相》片段,而这出戏中戏的演员们正是广东粤剧院乃至当今粤剧界的大咖——梅花奖得主丁凡、蒋文端,国家一级演员林家宝、彭庆华、文汝清、郭建华等,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和一大彩点。粤剧艺术家们甘当绿叶,对后辈新一代梯队的扶掖力度可见一斑。
     

     
     

     
     
    粤剧《八和会馆》剧照
     
          与其说《八和会馆》令今天的粤剧人忆苦思甜,继往开来,不如将其看作是新一代粤剧人的试验田。戏曲需要年青梯队接班,粤剧也不例外。从该戏中看到了新一代粤剧人的创新头脑与汗水,恰与剧中新华为代表的年轻艺人的矢志不渝,创新改革契合。也看到了广东粤剧院领导及艺术家们对后辈的扶持。《八和会馆》有许多可观之处,固然也有许多问题。相信假以时日,在粤剧院院领导的领导下,导演组与演职员们不断吸取各方意见建议和修改,将这出戏打磨尽善尽美。正如剧中所唱——八方和合,自立自强;生生不息,各呈芬芳;和衷共济,友爱同行;仁义为本,永志勿忘。
     




    粤剧《八和会馆》剧照
     
    (全文完)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中国粤剧网为推广粤剧,以予刊载,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