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试论粤剧、粤曲、粤乐三者之间的关系(下)

    发布时间:2017-11-10 作者:萧柱荣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四、应该重视和发展粤剧、粤曲、粤乐三者之间的正常关系。

           二十世纪的20至30年代是粤剧的黄金年代之一,也是粤曲的全盛期,也是粤乐的鼎盛期。可以说是三者共同的辉煌岁月。有此岁月,社会原因是主要的。这不在本文所论之列。但三者在此岁月中所发生的关系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从二十世纪20年代开始,粤剧老倌、粤曲名伶聘粤乐玩家伴奏。这是三者之间的合作。合作的结果是:粤剧、粤曲的唱腔音乐水平和粤乐玩家的专业演奏水平都得到迅速的提高。
           这个时期,粤曲全盘接受了粤剧的变革;粤剧采用了粤曲创造的板式和专腔,吸收了粤曲名伶的唱腔精粹。这接受、采用和吸收的结果是:促进了粤曲唱腔音乐的革新,促进了粤剧唱腔流派的形成和发展。
           这个时期,较流行的粤乐乐曲都被引进粤剧和粤曲里。这引进的结果是:既丰富了粤剧和粤曲的音乐,又把粤乐带上舞台和歌坛,提升了粤乐的知名度。
           粤剧、粤曲、粤乐三者之间互相借鉴,互相吸收,互相促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正常关系是应该重视和发展的。
          上世纪80年代初,广东艺坛便听到“曲盛剧衰”之叹。20多年来,虽然经过有心之官、有财之翁、有志之士、有为之伶的多番“振兴”和“繁荣”,但至今还未见“曲盛,剧盛,乐盛”的景象。
           当今,粤曲可算繁盛。以深圳为例,深圳本来是个半粤语半客家的地区,现有的常住人口中,讲粤语的不到百分之十。最近统计,全市营业性的粤乐社有66家。其中罗湖火车站一带就有63家。这类粤乐社主要是做香港人生意的。以团体会员加入深圳市粤剧粤曲学会的非营业性粤乐社有40个。这种习惯叫“粤乐社”实质是“粤曲社”之兴旺,足证深圳地区粤曲之繁盛。深圳如此,广州、佛山、东莞等地区则更加。

     

    图:荔湾区私伙局团队登珠江红船惠民演出
    图片来源于荔湾区政府信息网

     
           粤剧,文化革命后逐步复兴。先说民营的粤剧团,据一位经营农村粤剧演出半个世纪的老行专提供的数据:广东、广西两省的民营粤剧团在上世纪70年代末只有20多个,80年代初有40多个(广西12个),中期有66个(广西18个),本世纪以来是130多个(广西30多个)。这些民营粤剧团为广大粤语地区农村的人和“神”看戏的需求而艰苦演出。他们“自找自食”,自生自灭。不少团还时见“饔飧不继”,艺术的提高和发展自然就未排得上号了。广东粤剧院和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湛江、肇庆、茂名等地区由政府办的粤剧团努力经营,虽然也时出新人和好戏,但仍未形成令人乐观的景象,特别是在粤剧本体艺术方面,未见有重大的发展。今年底,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省文联、省文化厅联合举办粤剧大汇演。报名要求参演的粤剧团有43个,剧目有95台,但新世纪以来编创的(包括整理传统、移植、改编的)剧目只有25台。
           粤乐,按黎田先生的分析研究,新中国成立后“这半个世纪以来的粤乐,应当说是有成绩和有进步的,它曾有过短暂时间的辉煌。但在很长的时间里,粤乐却遭受到诸多的磨难,起起伏伏,道路崎岖,其成绩不尽如人意,今天仍处于缓慢的恢复期”。专业粤乐团经三次建立又三次下马后,1995年第四次上马筹建,至今10年多“仍是广东音乐曲艺团的一个下属单位,……现每年举行的几场音乐会,除了要集中全团所有能上台的乐师(包括已退休和已改当行政人员的乐师)外,还得临时聘请指挥等外援力量。”果真如此,就遑论演出的兴旺了。演出不兴旺,创作也难繁荣,优秀的流行的当代粤乐作品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当代粤剧、粤曲、粤乐的现状如此,当然,社会原因还是主要的。这不在本文所论之列。不过有些现象却是很引人注意的。

     

    图片来源于搜狐网
     
           最近越来越多的粤曲爱好者化个大妆,穿上戏服,把粤曲搬上舞台,说是“演粤剧折子戏”。一些当红的粤剧老倌也乐此不疲,或加盟于乐社晚会,或举办个人专场,甚至还录制影碟,发行天下。这种现象曾引得一些粤剧老前辈动了肝火,批评“这也是粤剧吗?乱搞!不知所谓!”。我认为,动肝火,不必。先是爱听,一日不可无此君,一听粤曲就精神。继而爱唱,由房间唱到客厅,由客厅唱到乐社,由乐社唱到曲坛。最后爱演。这是爱好者们从与粤曲到与粤剧结交的必由之路。或许这也是一个群众文化的需求。清道光初叶,粤曲八音班选取大量粤剧唱段作粤曲清唱,就是因为当时粤剧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当今,把一些粤曲搬上舞台,当粤剧演出,或许还有助于带旺粤剧。即使如此,也还是要告诉爱好者们,不要以为凭副靓样,化个大妆,着套戏服,企个台位,咬支靓咪,读首名曲,就是演粤剧了。特别是要提醒当红的老倌们,千万不要以为,不用练功,不用学艺,不用排戏,开开心心,舒舒服服,也能捞他个“腰重肠肥”,到头来,忘了粤剧的本体特色,掉了粤剧的传统艺术。
             当代,粤曲繁盛,不少粤剧老倌、粤乐师傅应邀、受聘或主动投靠去为粤曲唱者陪唱、伴奏。粤剧、粤曲、粤乐三者出现了“新的合作”。不过,这次合作似乎未有给三者理想的“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大概是经济在起作用吧,有些老倌重唱轻演,甚至弃剧从曲;不少剧团的音乐力量被抽薄,甚至被挖空。因为要给孔方兄面子,陪唱的老倌和伴奏的师傅往往都给“自由调”、“橡筋拍”以极大的宽容。这样,粤曲的水平虽有提高,但进步也不尽如人意。
            作为老倌、唱家、师傅、专家,都应该对自己所从业的艺术报以忠诚,促其发展;都应该对自己的拥趸、爱好者报以爱心,促其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