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融合历史文化传承的使命、集结文化自信的力量

    发布时间:2017-11-07 作者:苏能业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金秋九月、金风送爽。時逢佳节、今又重阳!乘着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的东风,白云区太和镇龙归北村村容村貌盛装打扮、人的面貌亦煥然一新。北村,現有二千多本土居民却有着四千多侨居海外的北村籍人,构成特殊的侨乡状况。加上白云山下,交通方便、环境优美、-方水土、钟灵毓秀!北村村民委员会领导以独到的眼光,视野开阔,精心策划了2017北村重阳敬老系列活动,而提升各方面人士对乡村的“关注度”。本村文化底蕴深厚,有着鲜为人知的“北村故事”。这故事不说不知道,讲的是北村名人徐癸酉(艺名兰桂),清嘉庆十八年(1813)出生在龙归北村(今白云区、太和镇)。晚清年间,此地常有外地戏班、八音“锣鼓柜”到來演出,加上当地民众乐于自办私塾、书舍、文化氛围浓厚。徐癸酉幼时经常随乡亲看戏听曲,对演戏十分感兴趣。
           虽然坊间常有“不穷不学戏,成戏不成人”之说,但有机会出外学戏,亦是农家子弟的一条出路。时年12岁的徐癸酉,在一次偶然机会,被班主相中招入戏班。先当学徒,后“踏台板”,从艺事业有成,晚年回乡。徐癸酉返回北村前后,经常与徒弟邝新华等人相聚,醖酿戏班大計。兰桂以“思得一根本挽救戏班之法”,就是建立一个宏伟的“胜过工商各行所没的会所”以“保障全行之生计”,凝聚伶人的力量,如同一个戏班大家庭。当代人今天可以将这类构想理解为兰桂师傅“设计”的“早期八和会馆蓝图”。兰桂除了演戏,还善于经营生意。在做戏之余,兼做戏班班主,同时经商。“利源享”商行最早是在现黄沙附近梯云路开张的,民国期间搬至龙津路经营。在广州城西杉木栏有18间商铺,分别经营木材,南北杂货等,生意兴旺;在家乡北村,还置有房屋十多间,禾田百亩。同治二年(1863),家乡北村村民机构社学(乡约)重修集资,兰桂师傅捐资三十两,为全村之冠。他善结人缘,在经商中认识了十三行众多的富商、买办,并成知交。
           近年来,随着北村粤剧先贤徐癸酉的史料、事迹被逐步发现、挖掘、整理,北村“人杰地灵”瞬即遐迩闻名。粤剧中兴的历史鼓舞着后辈积极、自觉传承传统文化。兰桂先贤生前倡议创建八和会馆之后,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在广州黄沙建立。一百多年过去了,至今,世界各地华人聚居之处先后成立“八和会馆”。可謂“八和”开枝散叶、兴旺发达。
           1996年,罗品超从美国回到广州参加中断数十年的“粤剧大聚会”时,念念不忘昔日的戏班先贤。他曾語重深长地說:“八和会馆创始人邝新华有个恩师兰桂,祖籍在广州郊区龙归北村,你们一定要去探访,搜寻他的事迹,很有价值,义不容辞”。正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近年,不少有心人不辞辛劳、频频奔赴北村,发掘了大量历史文物资料,经认真仔细研究、谨慎求证,得出十分有说服力的证据。北村的兰桂先贤为粤剧做出贡献的史实,曾于去年广东电视台所制作的专题片《船說——粤剧的前世今生》的“八和”一集里详细介绍了北村兰桂祖屋、戏班文物、祠堂、书舍、乡约、兰桂后人等,让今人研究粤剧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南国红豆》杂志、中国粤剧网、《文史纵橫》也在为“揭开粤剧中兴的兰桂之迷”刊载了数篇具有份量的文章。

     

    广东八和会馆粤剧“慎和堂”《艺术演出交流联络处》挂牌仪式及会庆  梁志刚  摄 
     
           2017的重阳节在北村进行的一系列活动,除了“重场戏”在傍晚举行的《敬老粤剧粤曲展演》外,下午还举行“北村艺社”揭幕仪式、广东八和会馆粤剧“慎和堂”《艺术演出交流联络处》挂牌仪式及会庆也同时举行。八和粤剧“慎和堂”是红船历史上坐舱接戏掌大权,统领戏班事务的班政家。在戏班演出全过程的日常运作举足轻重。在安排戏班人员演出、生活、宣传班牌、戏码、联系安排水陆交通作先行是不可或缺的部门。
           当晚的“敬老粤剧粤曲展演”非常热闹,有多位来自海内外的嘉宾登台演唱,北村民众分享到一台丰盛的艺术大餐。
     

    粤曲演唱艺术家谭念帖小姐   
    梁志刚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