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后生仔学了六年粤剧无奈欲转行 好政策让他安心留下担纲副团长

    发布时间:2017-09-27 作者:董芳 来源:新快报 点击:

    青年粤剧演员陈振江在演出前化妆。(受访者供图
     
    今年5月,陈振江参加了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广州粤剧院承办的文化交流活动,赴加拿大温哥华表演粤剧。受访者供图


           广东文化强省政策助推粤剧传承发展,粤剧人越来越有底气

           每天早上,“85后”粤剧演员陈振江都会哼着小曲,兴致盎然地走路去上班。相比很多挤在公交地铁里、焦头烂额奔赴CBD的白领,他的惬意令人羡慕。
           陈振江工作的地方是广州市粤剧院,藏身在越秀区桂花岗的一条小巷里。几百米开外就是车水马龙的解放北路,而这个小院,则是个闹市中的“桃花源”,流传了几百年的粤剧在这里被一群人悉心呵护、传承、创新。
           从跟着父母走江湖唱粤剧,到差点放弃粤剧,再到最近被提拔为广州红豆粤剧团副团长,陈振江走来的这一路,见证了近年来粤剧发展的点滴。他说,这五年来,广东省和广州市不断出台保护振兴粤剧的好政策,让粤剧演员们的底气越来越足,让古老的粤剧焕发了青春活力。

           曾经粤剧不景气,他学了6年粤剧却想转行

           被誉为“南国红豆”的粤剧起源于清代末期广佛一带,在表演上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两广及海外有很大的影响力。而陈振江是打从娘胎里就听着粤剧长大的。
           陈振江是广东顺德人,出生于粤剧世家,从小只要一放假,就跟着唱粤剧的母亲下乡演出。但他不想做粤剧演员,走南闯北太辛苦,“平时两个月才能见我妈一次,陪伴家人的时间太少了”。但连他自己也不知道的是,粤剧的种子已经悄然扎根在血液里。
            2000年,陈振江凭着一曲《七月七日长生殿》考入了广东粤剧学校。经过6年的学习后,陈振江却有点迷茫,一是觉得自己的表演艺术还没到位,二是对当时的粤剧大环境没信心。那时,红线女、罗品超等粤剧名伶都已是八九十岁高龄,粤剧表演人才青黄不接、创作人才奇缺,观众比较少,更别提年轻观众了,于是陈振江考虑转行。
            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陈振江发现,自己还是舍不得这一行,于是到一家民营剧团做粤剧演员,锻炼了几年。
            2009年,粤剧界发生了一件大事——经过6年的努力,由广东、香港、澳门三地联合申报的“粤剧”被联合国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继昆曲后,我国第二个被列入“非遗”的传统剧种。
           这一年,24岁的陈振江考入了由著名粤剧艺术家红线女创建的广州红豆粤剧艺术团,而他是唯一的考生。“这一行练功太辛苦,又赚不到大钱,年轻人不愿意来。”时任广州市粤剧院院长的倪惠英说,虽然粤剧已经“申遗”成功,但仍需要提炼、发扬和创新,走近年轻一代,否则只能进博物馆。

           振兴粤剧政策出台,年轻观众多了起来——转机

           陈振江刚进红豆团的时候,恰逢广州粤剧院改制,那段时间他又开始迷茫,“心里挺着急的,就感觉大家都在摸索,不知道未来的路是什么样的”。当时有亲戚劝他,顺德遍地民营企业,做生意厉害,唱粤剧有什么前途……陈振江在心里说:“你们不懂,我们心里是有一股劲的。只需要给我们点时间。真的,再给我们点时间。”
           2012年,《广东省文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提出要“扶持培育知名文艺团体和有代表性、示范性、保护性的文艺门类,继承和发展粤剧。”这一年,广州粤剧院响应号召,推出了新派粤剧《孙中山与宋庆龄》、《碉楼》,观众反响热烈。2013年,《碉楼》登上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同年,该剧作为广州市唯一一台入选剧目,获得第十四届“文华剧目奖”。
           而陈振江通过努力,获得了广州市演艺大赛金奖,还被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欧凯明收为弟子。
           更让陈振江兴奋的是,2014年,《广州市进一步振兴粤剧事业总体工作方案》通过并实施,提出3年内做好10项重点工作,包括建成粤剧博物馆、打造一艘粤剧红船、推进粤剧进校园、打造几部精品剧目、培养一批粤剧人才等。让他感受到广州对于传承粤剧更加重视。如今,位于荔湾区的粤剧博物馆已落成开放,随珠江水荡漾的粤剧红船也成为了广州的一张新名片。
           “不能只靠政府推动,我们自身也得努力。”陈振江说,这几年,团里的年轻演员们开始走进校园,到粤剧社团进行义务辅导。令他们开心的是,很多90后甚至00后都对粤剧发自内心的热爱。而在每次演出中陈振江也惊喜地发现,年轻观众的面孔渐渐多了起来。
            “以前老年观众居多,现在很多年轻人抱着好奇或者学习的心态来看粤剧,还会评论或 吐槽 ,这里不合逻辑,那里有 bug (漏洞),他们会提出建议,甚至写剧评发到网上。我觉得年轻人有兴趣讨论粤剧,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陈振江说。

           传统文化有自信,粤剧人越来越有底气——展望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广东省和广州市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也在加强。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广东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岭南优秀历史文化,全面推进文化建设,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到2020年,形成特色鲜明的岭南文化和现代开放型文化体系,文化在综合实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2017年7月1日起,《广东省粤剧保护传承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式实施,无疑又是助推粤剧繁荣发展的一针“强心剂”。
           “规定”提出,省和相关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在年度财政预算中统筹安排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资金,落实粤剧保护传承保障经费。同时,省和相关市、县()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粤剧经典传统剧目抢救、粤剧名家从艺生涯口述历史和粤剧存续状况资料的挖掘、收集和整理,复排演出粤剧经典传统剧目。

           “我师公说,你们赶上了粤剧发展的好时候,比起以前,现在粤剧的氛围好了很多。”陈振江说,他能从一个跟着父母唱粤剧“跑江湖”的孩子,成长为红豆粤剧艺术团的副团长,离不开广州粤剧院的人才培养机制、离不开恩师欧凯明的言传身教,更得益于这一系列关于振兴粤剧的政策出台实施。“真的能感受到这几年传统文化变得特别有自信了,作为粤剧人,我们也觉得自己越来越有底气。”
           谈到粤剧的未来以及自己的规划,陈振江说,政策让粤剧传承发展有了保障,粤剧人就要专心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把唱粤剧当成谋生手段,不是仅仅做一个艺人就够了,而是抱着成为非遗传承人、粤剧艺术家的心态,为广东的文化强省事业做出贡献,让粤剧唱响全世界。”

            免费培训非遗传承人

           据广东省文化厅透露,将要制定《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推进以传统工艺非遗项目为主的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设立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基地,组织传统工艺持有者、从业者等传承人群参加研修研习培训。而且,不仅是传承人,他们子女、徒弟及有志于从事非遗传承的人群,都将有机会获得免费的研修研习培训机会。

           155万元专项资金支持粤剧院

           新快报记者获悉,2017年广东省文化事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用途资金,划拨广东粤剧院155万元,其中68万元就用于重排粤剧优秀传统剧目。

           地方戏普及到学生和农村

           广东省文化厅厅长方健宏介绍,2017年,省财政安排“戏曲进乡村”专项经费675万元,到辖区农村进行演出共1236场,主要覆盖之前各级各类戏曲院团没有到达演出过的农村和学校。还投入825万元,对全省欠发达地区国有戏曲院团进行奖补。另外,3年共投入4800万元扶持百台好剧。
           从2018年开始,省文化部门每年要让每个大中小学生和村民都可以免费看一场地方戏曲。

     


            本稿件转载自新快报 由记者董芳报道,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转载稿件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