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娃娃兵”耍花枪舞水袖
发布时间:2017-06-16 作者:胡嘉仪 来源:南方都市报 点击:
小学生扮演的武生有模有样。
“想我花木兰,虽是农家女,田园勤耕织,月下惯谈兵……”“笃笃笃……锵!锵锵锵!……”唱完这句,11岁的林可可手执红缨枪,身后四员“大将”跟随着她一起跑圆台。
粤剧是龙江华东小学的必修课,每天下午学校粤剧团的学员都要参加粤剧学习和排练。
每天下午4点40分,龙江华东小学少儿粤剧团的350名学生就开始练习粤剧基本功。这所学校有近十年推广粤剧的历史,粤剧文化氛围浓厚。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中国保护中心推广基地”、“顺德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基地(粤剧、曲艺类)”两块重量级牌匾落户该校。
“娃娃兵”:获全省小梅花金奖
“想我花木兰,虽是农家女,田园勤耕织,月下惯谈兵,只为突厥来侵,朝廷徵召奈何家无丁壮,父亲年迈,惟有改扮男装,代父军前效命。”
“笃笃笃……锵!锵锵锵!……”
唱罢,演刀马旦花木兰的林可可左手拿着红缨枪,身后四员“大将”随她一起跑圆台。
“跑圆台的时候,要走对步伐,还要注意眼神的配合,这样走出来才有神韵。”练习过程中,舞蹈室里时不时传出老师的提醒。
在短暂休息时,林可可在舞蹈室的角落拿着红缨枪在空中挥舞练习。“有时候抓不稳,红缨枪就从手中滑落抛出去,在表演时是不允许发生的。”刚排练时,由于连抓稳红缨枪都做不到,老师让她先练习一个抓枪的固定动作,等动作稳了才拿红缨枪,光这个环节就练了一周。
这是华东小学少年粤剧团在排练粤剧节目《巾帼英雄》。剧中主人公是替父从军的花木兰,林可可十分喜欢这个角色,花了一晚上就把台词背得滚瓜烂熟。
《巾帼英雄》是从去年开始排练的,曾参加过多场比赛。如今仍在排练,为了参加国家级赛事。虽然对这部粤剧的每个动作、唱词都十分熟悉了,但林可可仍然每天花至少一个小时排练,力求每个动作都传神。
早在2009年,原华西小学就得到了顺德曲艺家协会主席李汉铨的支持,成立了华西小学粤剧社团,并由顺德曲艺家协会长期派驻师资任教。2013年2月,华西小学与仙塘小学合并为华东小学。为了使该特色项目能继续下去,确保龙江曲艺后继有人,龙江镇委镇政府从2013年至今,每年划拨近20万元扶持少年曲艺培训项目,继续建设特色教育学校。同时,顺德曲艺家协会继续与华东小学合作,成立粤剧戏曲社,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开课。
在学校合并那年,林可可参加了学校的粤剧团。经过将近4年的学习,林可可已经能够担台柱挑大梁了。今年4月,华东小学少年粤剧团凭借着折子戏《巾帼英雄》在广东省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决赛中压力全省60支队伍,斩获集体类节目一等奖,其中林可可获得该赛事个人奖项中的最高荣誉“金花奖”。
获得小梅花“金花奖”的林可可与省剧协主席倪惠英合影。
拦路虎:外地生不会说粤语
6月7日下午4点40分,华东小学少年粤剧团350名学生到舞蹈室或音乐室练习着粤剧基本功架。功架的练习从最简单的“拉山”开始。在舞蹈室里,将近30名女学生,手握兰花指,手臂向左右画弧线拉伸,看似十分简单的动作,却要经过反复练习,才能有古代仕女的神韵。一字马、走圆场等更要经常拉筋才能完成。
林可可也是从基本功开始学起的。她四年级才进入粤剧团学习功架,相比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骨头已经长硬了。在最开始练习一字马的时候,林可可无论怎样都压不下去,硬压就会疼痛。有一次,她张开双腿往下压,双脚张开的角度呈150度,就压不下去了。林可可看着镜中的自己,咬着牙,眼泪在眼眶中打转。就这样手撑在地面僵持了大概5分钟,她从镜中看到了墙上‘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字。瞬间受到鼓舞,成功压了下去,泪珠却从眼眶滚落。
别步、洗眼、单山膀、顺风旗、走圆场、慢长锤……这些都是粤剧的基本功,老师手把手地教,学生们一点一点地模仿。这些基本功,林可可都十分扎实,老师也有意让她担任《巾帼英雄》的花旦花木兰。可在唱曲上,林可可就遇到了麻烦。这也是华东小学少儿粤剧团很多学生遇到的问题。华东小学位于龙江工业区附近,外来工子弟占学生总人数的八成。
顺德龙江粤剧 文 化 深厚,为了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本地学生家长建 议 学 校开设粤剧课 程 ,学校就与龙江曲艺协会合作,以兴趣班的形式开展,最开始只有50名学生报名。随着学校粤剧氛围日渐浓厚,外地学生也纷纷加入粤剧班。华东小学校长李耀宗说,由于外地学生不会说粤语,培养起来也十分困难。
在《巾帼英雄》中,扮演花木兰身后四名大将的陈秋月、黄全清、郑欢和植可茵,她们分别来自广西、四川和广东怀集,在进入粤剧团之前,她们连粤语都听不懂。来自四川的郑欢从二年级就加入粤剧班,当时的想法很简单:“粤剧的服装很漂亮,我想穿着它上台表演”。现在,由于只能听懂粤语而不会说,她只好在剧中扮演只有动作戏份的角色。
林可可来自潮汕地区,能听懂粤语,却不太会说。“林可可的粤语带有一些地方口音,唱起粤剧来十分别扭。”粤剧老师邱倩文就一句一句地教,把发音不准的字一个一个纠正过来,“有时纠正一个字都得花上两三天。”
“小孩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是很强的,只要有这种氛围在,无论是来自哪里的学生都会喜欢上粤剧。只要会听,不会说也没关系。”邱倩雯认为,学校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粤剧演员,而是为了培养一批喜欢粤剧的观众。
必修课:倪惠英也来教唱戏
2009年,粤港澳三地联合申报的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岭南地区首个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广东,粤剧观众正在逐渐流失,华东小学在全校推广粤剧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由于该校粤剧文化底蕴深厚,有近十年的推广与培训的沉淀,因此获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中国保护中心推广基地”以及“顺德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基地(粤剧、曲艺类)两块重量级牌匾。
今年2月,华东小学更是将国家课程《音乐》与校本课程《粤剧》整合为《音乐与粤剧》,并编印校本读物《红豆生南国》、《小红豆入门》等,让粤剧作为必修课正式进入课堂。
除了课程的逐步规范,华东小学在粤剧培训方面的师资也越来越雄厚,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倪惠英、彭炽权也加入其中,亲自教授孩子的基本做手、腰腿基本身段、唱功、做功、念功等戏曲基本功。
“有了这两块牌匾就意味着,我们学校不仅要在全校里推广粤剧文化,还要把粤剧向其他地方推广。从今年暑假开始,我们开设兴趣班,欢迎校外热爱粤剧的朋友来参加学习。”李耀宗计划在今年再招两名专职的粤剧老师,借助这两个基地,培养更多的粤剧苗子。
本稿转载自南方都市报,由南都记者胡嘉仪采写, 图片由华东小学提供,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转载稿件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