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江门市粤剧团"穷则思变" 希望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发布时间:2017-03-01 作者:周春锋 来源:江门日报 点击:


    粤剧进校园活动受到师生欢迎。周春锋 摄


    《华山会母》演出现场。
    周春锋 摄


           每年春节期间,是粤剧团最为忙碌的时期,因为,“春班”要到四乡演出。然而,今年江门市粤剧团的“春班”在2月中旬便结束了,比以往任何一年都早。
           原来,由于各种原因,粤剧市场正在“遇冷”。为了生存,为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市粤剧团在“多条腿”走路的同时,也渴望政府能加大扶持力度。

     

      1、“春班”场次逐年减少,粤剧团日子过得紧巴巴

           今年2月中旬,市粤剧团团长冼仲汉便带着团员回到江门,暂时休整。要知道,往年的“春班”一般要持续到3月中旬。

      “这几年的‘春班’场次都在减少。”冼仲汉说,2015年为25场,2016年为21场,2017年锐减至11场。

      “春班戏”是老广过年的重要“年例”之一,尤其是珠三角及粤西地区,都有“过年看大戏”的习俗。上了年纪的人说:“无戏不成年。”过年时若无大戏看,则这个年就好像过得不完整。一台大戏开锣,邻里乡亲汇聚在一起,互相拜个年,道个吉祥,共享过大年的节日气氛,其乐融融。

      “春班”为何不断减少?究其原因,和经济形势下行、很多地方取消演出活动有关。冼仲汉举例说,被粤剧演出行业视为“富矿”的东莞市,在前些年,几乎每条村都会邀请“春班”,而近两年,邀请“春班”的村不足两成,所以,同行们纷纷将目光转向湛江、茂名等地。

      据了解,“春班”是粤剧团的主要创收途径,如此一来,江门市粤剧团的生存状态是否堪忧?

      “市场收入是其中一部分,还有政府补助、基层服务费和其他补贴,整个加起来每年经费大概300万元。”冼仲汉告诉记者,江门市粤剧团目前虽然能基本维持运转,但因为要养活几十号人,所以,人员工资较低,剧团的日子过得紧巴巴。

      

      2、团员们都很拼,每年参与演出约100场

           余阳丽是市粤剧团艺术总监、国家一级演员,自1978年进入市粤剧团,主要演出传统粤剧,但近年来,她的部分精力转向粤剧小戏,参演了《老头子的秘密》《破镜难圆》等剧目。

      “我之所以这样,一方面是由衷热爱粤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剧团的生存。”余阳丽坦言。

      的确,余阳丽的转型是市粤剧团“穷则思变”的缩影。据市粤剧团办公室谭主任介绍,市粤剧团重建于1978年10月,是五邑地区唯一的地市级专业文艺团体,当时有在职人员52人,退休人员13人。2012年上半年,剧团面临转企改制,人员思想动荡,先后有10多名青年演职员另谋出路,剧团队伍受到影响。正是在此背景下,剧团开始思变,推出了粤剧小戏,一方面是为了节省成本,因为,传统的粤剧大戏,灯光、音响、舞美等,投入成本较大,如果是演出一场传统大戏,综合成本至少需要2万元,而演出一场粤剧小戏,布景、服装方面要简单一些,成本相对较少;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更接地气的表演吸引年轻人,拓展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市粤剧团为了传承优秀文化,同时也为了拓展市场,开展了“红豆飘香进校园”活动。2015年,粤剧团在五邑地区14间中小学进行巡演;2016年,还在全市挑选了7所中小学设立粤剧培训基地,并请余阳丽、高桂强等演员走进学校,帮助学校排练《小小红豆展风采》《南国红豆发新枝》粤曲表演唱等小节目。

      据统计,2015年,市粤剧团共演出90场;2016年,该团共演出85场。“可以说,为了剧团的发展,团员们还是很拼的。”冼仲汉坦言,剧团每年参与的大大小小的演出大约有100场,演员的工作强度较大。
     

      3、由于工资偏低等原因,人员流失严重且难以补充

      放眼未来,冼仲汉非常关注的是粤剧人才的培养,“发现了一个好苗子,要从基本功训练、舞台实践一步步走过来,需要沉淀。”

      “我们到基层演出的时候,有些老年人和我们讲,要不是剧团送戏下乡,他们可能一辈子都无法看到现场演出。”余阳丽感慨道,“我希望下基层的演出能更多一些。”

      今年24岁的吴苑晴,于2013年进入市粤剧团,曾获得“首届粤剧红派艺术大赛”金奖,是江门粤剧团的“明日之星”。她告诉记者,行业的收入和付出不成正比,所以,她的很多师兄师姐纷纷转行,她为此感到担忧。

      市粤剧团办公室谭主任表示,江门市粤剧团目前共有50人,在编15人,平均年龄在三四十岁,由于工资偏低等原因,人员流失严重,且难以补充。可以预见的是,近年内,当拥有高级职称的余阳丽,以及几名拥有中级职称的演员退休以后,市粤剧团里中级职称以上的演员将寥寥无几。同时,市粤剧团缺乏应有的专职导演、编剧,“主要还是待遇太低,要知道,编一部剧都要好几十万元。”

      事实上,无论是人才培养、队伍稳定,还是更好地服务基层,在当下粤剧市场越来越“冷”的情况下,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支持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则成了受访对象的一致期待。其中的冼仲汉表示:“主要还是希望加大购买服务的力度。”

     

           

           本稿转载自江门日报,由江门日报记者周春锋报道,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其稿件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