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风腔” 与《山伯临终》上篇

    发布时间:2017-02-27 作者:朱伯铨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人世无缘同到老,楼台一别两吞声……”。
            此乃是《山伯临终》一曲开始的“打引白”,据悉,这首曲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由“风哥”(即陈笑风)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的“广东粤曲唱腔欣赏会”上公开演唱,一锤锣鼓唱了四十多年,历唱不衰,也唱红了几个年代的老倌,至今说来,还是风哥的首本耐听。

     

    笔者朱伯铨与风哥的近照  照片由朱伯铨提供
     
            六十年代我刚好是少年时代,即使这首名曲妇孺皆知,但想学也望而生畏。那个时候生活水平不高,唱机、收音机、录音机还未普及流行,想多听也是奢侈的事,二来对曲词内容不解,三来风哥的唱腔确有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之难,幸好的是每到姨丈的家里,都可以听到许多老倌的名曲,因他与很多粤剧名伶都是好朋友,那时正是国家经济困难,他深知一些名艺人生活也很艰苦,靠所谓“三名、三高”才配给一点食物,姨丈便经常请他们作客,又从香港带些食物回来送与艺人,那些名伶则回赠自己的唱片给他留念,加上姨妈又是个“风哥粉丝”,所以,《山伯临终》这首曲最初我是在姨丈家里聆听的。(注:姨丈邓文钊当时是广东省副省长、爱国民主人士)
     

     风哥演出《 山伯临终》的造型照  照片由朱伯铨提供 
     
           70年代,我已在广东粤剧院工作,有近水楼台先得月之便,也经常与静公(名编剧家杨子静)畅聚。静公在任教新办的文艺学院期间,我请教他老人家,问静公我可否去读编剧、学写作?静公说:“去读的人多是为了张文凭,你去读倒不如跟我学还实际”。当时我想,自己才疏学浅,恐未有那个水平,喜悦之余也没有作出决定,加上那时我还在学戏演戏,没什么时间,基于种种原因失去了跟静公学习的机会,虽然这样,但我有什么不明白的事便去请教他老人家,他会热心和无私地指导我。
           《山伯临终》这首曲的曲词中,有很多典故,我专门向静公请教,他如数家珍地把一些曲词的经典, 逐一给我们讲故事,使我听得津津乐道,留连忘返。可惜的是年月日久,文学根底浅,也渐淡忘,记不了许多,当时有录音机、该多好呢 !
           记得静公曾说:“有一天,风哥约他在西关一个地方饮咖啡,请我为他写一首独唱曲,经商议后确定写梁山伯的故事。很快,我便写好了《山伯临终》给风哥唱,风哥录唱后想不到给唱片公司带来那么丰厚的效益”。 我们还是讲故事吧! 曲词里,引用了唐代文学作品,民间传奇小说典故、白居易、李白诗,《庄子盗跖》中的故事等等。例如:【反线二王】曲词 “到头来牛女星分怨父兄” 这句是讲述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在银河的故事。还有的是“拒婚嫌薄聘,害得我簪折堕银瓶”之句,是在白居易诗中:“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石上磨玉簪,玉簪将成中央折,瓶沉簪折可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里,引用“瓶沉簪折”的诗意融入曲中,表现出梁山伯好事难成,无可奈何!到【二王】里“裴航捣药救云英,尾生抱柱甘同命 " 这两句曲词,先后便有两个故事在内了。传说:“有一名女子叫云英,染上了一种怪病,要有神仙丹药救治,但要玉杵臼来捣碎,才可以服用,而且救治云英的期限只有一百天,秀才裴航在前已结识了云英,并欲娶为妻,于是裴航忠于爱情,不避艰险,到处找寻玉杵臼,终救得云英成眷属”。此一典故也。至于“尾生抱柱”之事,也是出于古代传说:“《庄子盗跖》记有尾生与一女子相爱,约了女子在桥边相会,唯是久候不见,一直等到洪水冲来,他仍不走,信守诺言,抱住桥中石柱,直至洪水冲来,被淹没至死”的故事,静公根据这故事便写了“尾生抱柱甘同命”之妙句。诗人李白的《长干行》一诗中也云:“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这两个典故都是表现梁山伯对爱情的坚守信约,唯是自己“却抗不来,争无计,眼看马家郎强夺了卿卿。”整个核心唱段静公用了浓缩典故的文采、曲词的高度概括,把梁山伯的爱情失落,文人的痴呆及处境、心态都充分表露无遗,所谓文人多大话,这些大话就是知识、就是文学、就是文采、就是故事、就是经典。再加上风哥唱功的功力深厚,行腔细腻自如,婉转畅顺,委实动人。同时,一流的唱腔设计更令到《山伯临终》一曲有珠聚玉盘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