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剧评与争鸣】历演不衰《胡不归》(下)

    发布时间:2016-12-09 作者:潘邦榛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胡不归》剧照(照片来源于网络)
     
          在此文的上篇,笔者对名剧《胡不归》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作了一些赏析,指出其大受欢迎的主要原因,但在其历演不衰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此戏曾有不同的结局,颇堪玩味,应该与广大戏迷分享。
           所谓的不同结局,指的一是喜来一是悲。据有同行说过,最初《胡》剧是以悲剧作结的,即赵顰娘就以死告终,文萍生只有赶至坟前哭祭,但此剧公演后,不少观众对善良而软弱的顰娘深表同情,不愿接受其悲剧的下场;而如果顰娘不死,便难有精彩的“哭坟”演唱,于是编剧冯志芬为迎合观众的审美心理,便改作顰娘设坟假死,以试探萍生,待萍生祭坟,表示情深不渝后,顰娘即走出相会,而 文方氏赶来后,也回心转意,一家重聚,变作“大团圆”的喜剧结局。对此,粤剧界行内外自然有赞有弹,不少人都认为写作“大团圆”不大符合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发展的逻辑,而且远比不上悲剧结局那样感人。不过,争论归争论,“大团圆”结局的版本还是依旧演下去。
           将《胡》剧重新改写为悲剧结局的,最突出的便是由我们广东粤剧院的著名编剧家、音乐家陈冠卿(卿叔)修改、交罗家宝(虾哥)重演的另一版本。笔者多年前为虾哥整理编写“自传”时,虾哥曾专门谈到有关的情况。
           那是1961年,正是薛觉先逝世五周年,虾哥想借此剧的重演“作为对前辈、老师的一种纪念”,于是向当年一直关注粤剧工作的省领导区梦觉提出,区同意试排,并前来观看,既认为可演,但指出“大团圆”的结局“削弱了剧本反封建的力量,影响了整个戏的主题思想”,需作一定的修改。虾哥觉得有理,即找卿叔商量,两人一拍即合,卿叔不用多久,便将新版本改了出来,并马上响锣开排。
           这新版最主要的改动,也正在于尾场结局之处:顰娘果真抱恨病死,萍生赶至坟前痛哭,唱出了另一首与冯志芬原版全然不同的“主题曲”,萍生唱的已没有原来的小曲《胡不归》,而代之以卿叔自己谱写的新曲《桃花下》:“桃花下,葬娇妻,哭煞了多情夫婿。桃花虽命薄,来年又再生,天夺佳人魄,长为泉下鬼。堪嗟别离时,你低声陈腑肺……”接着,也不唱原版中的“乙反长句二黄”,而是在唱两句“清歌”后起唱“乙反二黄过序”,再唱“乙反二黄”,曲中具体点出了顰娘被逐之苦:“可怜你未犯七出条例,逢姑恶将你弃如遗。我徒自战场飞骑归,卿长逝矣!”哀叹“说什么比翼双飞,百年伉俪,竟成虚语徒唤魂兮。坟下香尸,怎得杨枝甘露洗,救卿你转还阳世,与我再作夫妻……”原版曲子的最后,仅有一句“滚花”唱的是“绵绵此恨永无了结之期”,新版则先改用了《追信》与《阴告》牌子,悲愤地表示“不思归家去”,然后呼喊着“妻呀你胡不归”,以三句“叠唱”,并使旋律从低递进上行,将感情迸发得尤为强烈!
           新版至此再将剧情推进,待萍生唱罢,即安排丫鬟春桃走出,悲痛地交上颦娘的遗书,萍生逐句念出,更为伤感。此遗书用的是“有韵口白”:“无家归,税茅屋,自晓难容于世俗。伤心不敢望行人,病妇宵宵山头哭。山头哭,血沾襟,不见墙头马上人,怨妇望夫如化石,今生缘尽望来生……”虾哥对笔者说,当年演出至此,他念此遗书时也很受感动,“禁不住真的哭了起来”,而台下的观众也唏嘘不已,确实收到很好的悲剧效应;而戏的最后,就是萍生念罢遗书即决意离家出走,文方氏见状则昏倒在地,留给观众的是更多的思考。
           当然,结局是喜是悲,如何取舍,可说见仁见智,同行自可不拘一格,但无论如何,《胡不归》已绝对是个屡演不衰的经典名剧,在粤剧剧目的宝库中绽放异彩,它必将会在海内外继续演下去,其中的名曲妙韵也会不断地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