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苑随笔】壮歌一曲《潞安州》
发布时间:2016-11-22 作者:潘邦榛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香港儿童少年粤剧团的小演员在表演粤剧《潞安州》
日前,我在本网发表的《赞黎佩仪致力传承粤曲艺术》一文中,提到了著名的粤曲子喉唱家黎佩仪与著名粤曲大喉唱家白燕仔合作首唱的一曲《潞安州》深入人心,大受好评,已成热门“金曲”,多年在省港澳乃至海外也广为传唱,好些名家甚至少儿演员还作为粤剧折子戏在舞台上搬演。有些朋友问到此曲为何能有如此强烈的反响?除了两位首唱者确实细心钻研、倾情演绎,唱活了曲中人物之外,其作品本身有何特色?其艺术魅力何在?希望能作些分析,本文就试与大家一起分享。
《潞安州》出自著名编剧撰曲家、前辈高手陈冠卿(卿叔)的手笔,于30多年前推出。此曲初稿曾给我看过,已感到富有震撼力量,之后我知他又作过反复的加工,使曲作能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又为演唱者提供了较大发挥的空间,从而谱就了一曲昂扬激越的壮歌,成了他别具一格的力作,具体说来,有着以下8个亮点:
其一,此曲所选的历史题材上佳,充满正能量,富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风格激昂悲壮,曲中的男女主人公——南宋时期奋力抗金卫国的守将陆登及其夫人这两个人物得到成功的塑造,形象鲜明,感人至深。
其二,此曲没有停留在一般的写景抒情上,而是刻意铺排了一定的情节,富有“戏”味,随着“曲情”的逐步递进,更深深抓住听众。
曲子以夫人在城中守候开始,金人猖獗,她“手抱娃娃暗担愁”,陆登却杀败归来,令夫人“抱子逃亡”,自己再去迎敌,夫人则决意将爱子托付乳娘,自己坚持留守。待陆登负伤回帐,见夫人未走,知其情深,但又怕“难逃毒手”,夫人即表示“节烈之身,何堪蒙垢”,提出“请斩妻头”。至此,曲子到了最为感人的段落:陆登表示“不能下手”,夫人遂敬献水酒,无限感触;待陆登饮酒之际,夫人抽剑自刎,陆登赞妻“义烈”,激起斗志,杀上城楼,高喊着“誓死保卫潞安州”,将全曲推向高潮!
其三,在语言方面,此曲精炼生动,节奏感强,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如夫妻俩相谈如何裹伤杀敌一段所唱的“二黄”,夫人唱“怜君驰驱国事,连月苦战不休。看你血染征衣,面黄肌瘦。待为妻,裂罗裙,为君裹扎解伤痛,好上阵杀胡酋。”陆登接唱:“哎吔,心似千刀剖!妻你一分情我十分忧,比火烙肝肠更难受。可知一朝城破,玉石俱焚,多少妇女蒙羞……”两人之深情,令人动容。又如曲末夫人献酒,两人对唱一大段小曲,从“舒素手,敬杯酒,愿君英风长照潞安州”起句,到“何时重补破碎金瓯,千村狐兔万户哀愁,怅望山河恨难休!”整段唱词文采斐然,典雅古朴,听之真令人感慨万千,回肠荡气。
其四,从形式上说虽为对唱,但却以较少见的大喉与子喉配对出现,曲中的几段“梆黄”板腔根据不同的“喉”,不同的情绪准确运用,转接自然顺畅,并且加强对比,富于变化。其大喉部分唱来铿锵有力,高亢火爆,而子喉一面则唱得委婉沉郁,跌宕有致,两者可谓刚柔并济,互相辉映。
如夫妻俩面对守城突围的难题,唱“梆子慢板”,先用霸腔,转到子喉,生角又回到霸腔,既有深情的发问,又有无奈的回答,对比十分鲜明;再如上面提到相谈裹伤那一段“二黄”,夫人先唱“反线”,凝重深沉,陆登一转唱“哎吔!”即用“直转”的方式,转入“正线霸腔”,将旋律突朝上行,拉向高腔,还将速度加快一倍,这就将夫妇俩在危急患难中的真挚感情浓烈地迸发出来。
其五,曲子在曲牌运用上,除“梆黄”外,又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较多的传统“牌子”曲,这在新编的粤曲作品中并不多见,反而显出了新意。
如曲的一开始就用大笛吹奏牌子头,夫人起唱《俺六国》:“一片军声震画楼……”交代了紧逼的形势;再唱《水仙子》,表现她的“心慌意乱”和“及早筹谋”。而陆登负伤而回,唱的是以“金兵势如潮涌”起句的《困谷口》,接着夫妻互诉心声时,表示“军中伴侣过了多少个春秋”,则用《步步娇》。到曲末夫人自刎,陆登先散唱《哭尸》,悲切唱出“眼望夫人血泪流”,听来一字一泪,紧接便转唱《烟腾腾》,加快节奏,增强力度,高歌“英雄誓死保卫潞安州”,使全曲在豪壮磅礴的气势中收煞,取得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其六,要特别提出的是,此曲末有一首很长的特别的新曲,题为《山河泪》,即上文提到以“舒素手”起句的曲子,这是曲作者卿叔的呕心力作之一,卿叔曾对我说过为此谱他花了许多心思。在此新曲中,卿叔充分发挥了他擅于谱制新曲的才华,使文学性与音乐性结合得甚佳,陆登夫妇一句紧接一句,深情对唱,互相呼应,既新颖动听,又富有特色。
其七,比起许多曲作来,此曲运用了较多的念白,包括有节奏鲜明的“口鼓”和“锣鼓白”,都分别具有不同的表现力。如曲子开头陆登夫妇表示对儿子的感情一段,念来情真意切;而曲末表现夫人劝酒,以“壮君之志”,陆登接酒,决意“以死殉国”,仅是几句念白,唱者念来字字动情,确有动人心魄的力量。
其八,必须指出此曲还十分重视粤剧锣鼓的运用,而且用得很“活”,一开头就是鼓声震天,最后陆登所唱的“牌子”也多句楔入了锣鼓,以包大笛重槌“四鼓头”收煞,可说是首尾呼应。全曲不同的锣鼓点也都反复插入念白与板腔中,使节奏更为鲜明,对“曲情”的推进与人物的刻划都起了很好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