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剧评与争鸣】改而化之见功夫 ——评改编粤剧《天作之合》

    发布时间:2016-11-10 作者:陆巧贤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粤剧《天作之合》改编自莎士比亚的喜剧《第十二夜》,为此我在看完该剧演出后,找了《第十二夜》的中文译本约略浏览了一遍。据“度娘”资料(未经考究)显示,十二夜是耶诞节后第十二天也是一个节日,信教国家会进行庆典,而这个剧目就是在庆典中表演的。
     

    (中国粤剧网配图)
     
          《天》的改编基本上保留了原作的情节,对叙事的方式进行了调整。比如《第》的第一场是奥西诺公爵表达向奥丽维娅求爱不成的苦恼,第二场是西巴斯辛和薇奥拉兄妹在海上遇暴风而失散,而《天》将第二场改为序幕。这样的改动对剧情没太大影响,反而能通过两兄妹在海上遇上狂风暴雨的危险、忧心一下子抓住观众的注意力。然稍嫌不足的是,海上场景有渔翁表现,加上演员的步法、身段表演和锣鼓的配合,本应足够,加了过多海浪电闪雷鸣的电子背景和声效,反而削弱了观众对演员的关注。使用现代元素在古代题材中融合不好或过度运用的话,容易出戏。
          《天》在改编上的确是下了一番功夫,运用了很多粤方言的俚语、俗语,剧情流畅,前后呼应,达到轻喜剧的效果。如女扮男装的韦思娥来向敖新岳诉说心声一场,把背景设置为邀请了大老倌来做《梁山伯与祝英台》,与正在演的情节互文,本是女儿身的韦思娥假装男扮女装,更有戏中戏之感,有趣得很,值得玩味。
           又如在原作中有安东尼奥船长因错认薇奥拉是西巴斯辛而被抓,非常愤怒,骂西巴斯辛忘恩负义。在海中救起韦思山的董良因担心韦人生地不熟,冒着被抓的风险入胶州给韦送银两。后因错认女扮男装的韦思娥为韦思山,助其脱险反遭抓捕,显得一脸错愕。但很快真的韦思山又出来助董良打退恶人,后又因高丽雅的贴身丫鬟茉莉错认韦思山,顺带将董良解救。相比原作安东尼奥的激愤,粤剧中的董良表现得更为温和,在多重误会中展示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义。
           这个戏的词写得算是不错,起码听起来不会拗口,不合何尺,表达的意思很清晰。然而这种评价本不该作为赞美的标准,因为我认为这是对粤剧编剧的基本要求,演员唱得顺口,观众听得舒畅,才有心情揣摩当中的情感。若还要让观众在字音上找茬,那就没意思了。
           尽管词写得不错,还是有些地方可再斟酌。自从上次看过彭炽权演的新马仔名剧《凤烛烧残泪未干》,对香港上世纪的名剧新增了些了解,行内有“戏担人”和“人担戏”的说法,《凤》一剧绝对是属于“人担戏”。剧情的逻辑奇怪,口白罗嗦重复,人物没有身份感,如果不是演员还不错,放诸今天编剧未免也太随意了。回到《天》一剧,小王爷是身份高贵的人物,兼具品德,但有些唱词接地气有余而典雅不足,不太符合人物身份,反而显得为突出粤方言特点而作,有点过火,偶尔让我产生看《凤烛烧残泪未干》2.0版的感觉。
           几位主演和其他演员都很投入,很卖力,表情的处理到位。崔玉梅的红腔也唱得靓,欧凯明模仿崔玉梅唱的几句子喉直让观众欢乐地拍手。
           最后,有以下几点提醒:一是陈振江饰演的韦思山与恶人打架一场,节奏不算快,动作也不算多,然相互配合不够流畅,有明显的等待准备。二是催促安得乐打架的小弟粤语发音不够正,且似有笑场,期望可多加练习。三是第二场的歌舞,八个人都手拿两束长长的翎毛在舞动,彼此的翎毛相互阻碍,显得拥挤。四是女主角的衣服都是渐变,跟其他角色站在一起,不太协调。个人更喜欢颜色清晰分明的服饰。
           整体来讲,这是一齣让人看得开心舒服的粤剧,希望藉此能带来更多年轻人主动走进剧院,认识粤剧的不同行当,感受的粤方言的魅力,进而提升审美趣味。
     
           附剧情简介(摘自《天作之合》戏桥):
           邕州富家女韦思娥因父母双亡,与胞兄哥哥韦思山到胶州投靠父亲的世交敖府和高府。海途中遇风浪兄妹失散。思娥女扮男装到敖家当书童,暗恋年轻俊美的小侯爷敖新岳。新岳十分喜爱这个聪明灵秀的小书童,派他去高府代为求婚。高丽雅小姐不允许敖家婚事,却对“媒人公”一见倾心,不断示爱。韦思山海上脱险后来到胶州寻妹,长相酷肖的一对兄妹引起人们一连串的误会而产生百般笑料。最后,韦思娥与敖新岳、高丽雅与韦思山两对有情人终成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