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梨园逸事】潘邦榛:细说粤剧与汤公莎翁(一)

    发布时间:2016-11-01 作者:潘邦榛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数月来,我国各地不少文艺界、戏剧界的团体,机构都举行同一项隆重的演出和研讨等的艺术活动,深情纪念汤显祖(汤公)和莎士比亚(莎翁)这两位一中一西世界文坛巨匠、戏剧大师逝世400周年(他两人同时于1616年永远离开了心爱的戏剧天地),广州的戏剧界当然也不例外。就以广州粤剧院来说,9月28日和29日一连两晚,以两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黎骏声与陈韵红领衔主演,在广州江南大戏院推出了根据汤公同名原著改编的《紫钗记》;10月8日,该院下中山送戏,又由中国戏剧“二度梅”获得者欧凯明与红派艺术传人苏春梅等演绎了根据莎翁名剧《驯悍记》的故事大意改编的《刁蛮公主憨驸马》,都获得广大观众和同行的一致好评。到11月1日、2日,欧凯明还再与另一位梅花奖得主崔玉梅重新合演根据莎翁名剧《第十二夜》改编而成的《天作之合》,吸引了许多戏迷。
     

    《天作之合》海报(图片来源于广州粤剧院公众号)
     
           广州市戏剧家协会也紧紧跟上步伐,已于10月21日在广州组织举办了一场有关的沙龙座谈活动(本网已发出报道),有幸我被邀请作主讲嘉宾,就汤公莎翁两位巨匠的杰作与粤剧剧目的编演实践及对粤剧艺术的影响在会上作了介绍,引起了好些同行与朋友们的关注,在这里特将有关的内容摘要与网友们细作分享。
           先说汤公。
           汤显祖生于1550年,是我国明代杰出的戏曲家,有“东方莎士比亚”之誉。他21岁已中举,当过官,经历过宦海浮沉,曾被贬至广东徐闻,还到过广州,写下过赞美广州的诗篇。他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追求“至情至性”,辞官后悉心写戏,就将此精神注入戏中,其代表作有《牡丹亭》(又名《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因四个戏均与“梦”有关,他又是江西临川人,故名作合称“临川四梦”。这“四梦”不仅至今众多中国地方戏曲仍在演出,成了经典,而且早已传到国外,成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
           在粤剧的舞台上,汤公的“四梦”中有三个已经搬演,特别是《牡丹亭》与《紫钗记》,成了深入人心的“戏宝”。在这里,一定要提起三位香港粤剧界的同行——一个是也被誉作戏曲创作奇才的著名编剧家唐涤生,另两个是享有盛誉的粤剧红伶任剑辉和白雪仙。任、白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创建仙凤鸣剧团,即与唐涤生组成“铁三角”,密切配合,精心编演新戏,力创粤剧辉煌,汤公的《牡丹亭》与《紫钗记》就被他们一致看中。

     
    任剑辉、白雪仙《牡丹亭惊梦》(图片来源于网上)

           唐涤生是于1956年改编《牡丹亭》的,改剧名为《牡丹亭惊梦》,将原作55出压缩为8场。他力求忠实于原著,申明“保持原著精神和本来面目”。汤公曾在《牡丹亭》的《题词》中强调,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才是“情之至”;并指出“ 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以必有耶!”于是在戏中写出了“理”与“情”的冲突直至最终“情”战胜了“理”的精彩结局,唐也正是按此铺写,演太守之女杜丽娘游园伤春,因梦生情,寻梦不得,为情而死,死后又因情复活,通过她与书生柳梦梅凄美而奇特的爱情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势力的残酷,热切地歌颂了广大青年男女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主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的节节胜利。剧作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情节流畅生动(其中“惊梦”与“幽媾”两场特别感人),曲词典雅优美,曲牌丰富多彩,全剧音乐性强且“粤味”浓郁,加上任、白出色传神的表演(白雪仙曾说此剧是她从艺以来“最称心的一部戏”)所以公演后  即引起轰动。
     

    任剑辉、白雪仙《紫钗记》(图片来源于网上)

     
           至于《紫钗记》,是唐涤生于翌年改出并由剧团首演,同样反响甚为强烈。唐涤生原作53出也压缩为8场,但改编的做法与改《牡丹亭》略有不同,既按原著的情节发展,细腻地铺排了长安才子李益与才貌双全的歌妓霍小玉的相爱、离别与重聚,但又作了明显的改动:原著与权贵卢太尉逼李益为婿,对李、霍之相爱一再从中作梗,侠士黄衫客帮助李、霍重会,冰释前嫌、“适敕旨至,吉庆终场”;而唐却刻意加上最后一场“论理争夫”,写李后又被抢回太尉府,太尉再逼成亲,霍依黄衫客之教,带凤冠披霞帔冒死闯入太尉府,据理争夫,最后黄衫客以四王爷之真实身份罢免太尉,更亲自为媒,让李、霍终能再续紫钗缘。全剧于此将矛盾冲向最高潮,结局更精彩,使歌颂爱情与勇抗强暴两大主题融而为一,可以说是一个新的突破,成了改编古典名著的成功范例!唐涤生除了为任、白等“度身写戏”外,还认真与王粤生等名乐师合作,使典雅的唱词文学性与优美的乐曲音乐性完美结合,像以“雾月夜抱泣落红,险些破碎了灯钗梦”等词填写的《春江花月夜》一曲就甚为感人,广为传唱。由于成了“戏宝”,此剧还先后拍成黑白和彩色电影,搬上了银幕,扩大了影响。
          汤公的上述两出名作除了在香港编演外,也登上了广东的粤剧舞台,有过不同的改编版本,1957年,编剧家望江南、谭青霜改编过《牡丹亭》,交大佬倌吕玉郎、林小群等主演,戏迷至今还不能忘却;1980年,编剧前辈陈冠卿又作重编,由广东粤剧院名演员郑培英、关国华等主演,又大受欢迎;郑所唱的《杜丽娘写真》等曲委婉动人,已成为群众熟知的名曲传开。2010年,佛山粤剧院的名花旦李淑勤也邀香港的名演员刘惠鸣合演《紫钗记》,对唐涤生的本子作了浓缩,也取得了较好的演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