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活动资讯】“粤剧粤曲大家谈”第四讲:恬淡清茶与醇醪美酒——“芳腔”和“红腔”的比较与欣赏

    发布时间:2016-10-28 作者:本站 来源:广州人文馆 点击:

           2016年8月27日下午,广味浓郁的广州人文馆再次响起袅袅粤曲声。“粤剧粤曲大家谈”第四讲请来了澳门特别行政区委任文化咨询委员、粤剧粤曲文化研究者沈秉和先生,与读者分享他对“芳腔”与“红腔”——两个粤剧旦角唱腔流派的品赏体会。
     

    沈秉和先生谈“芳腔”和“红腔”
     

           芳艳芬和红线女,是粤剧近数十年来难得一见的粤剧表演艺术家。两人同途同班出身,历尽艰辛之后又都同时成名于四、五十年代的香港舞台:一以“芳腔”名世,一以“红腔”传扬。本期主题是“‘芳腔’和‘红腔’的比较与欣赏”,吸引粤剧界众多专业人士、年轻读者齐聚一堂。
     


     

           对于唱好粤曲,沈先生指出一个共同的标准,首先要字正腔圆,要咬好音、吐字、口型,如果被字的形态绑住手脚,就不能把美妙的感觉传递给听众。吐字不好,就达不到唱好粤曲的效果,发声“向前”的技巧未必声音好。
           沈先生首先简要地比较芳艳芬和红线女的唱腔特点:芳艳芬唱曲斯文、大方、端庄,是青衣的角色,是花旦王,芳腔的特点在于“气息好,腔线更纯、更精致;声音更完美、典雅、贵族”,嗓音自然,在于其“味”,引起听者想象。而红线女在五十年代中之后由新的内容和感情需要,创造、成就了自己成为粤剧粤曲的“一代天骄”。
           沈秉和先生首先对红腔的特点进行深入剖析。
           字清。红线女重字头字腹,口劲超人,充分使用了“字腔”这个音乐空间,乐感更强。红线女是戏曲“歌”这个中国传统最伟大的捍卫者之一。
           接字过腔。突出表现在接字过腔、板正、波浪音和顿挫。从这个意义上,红线女是戏曲“唱”这个中国传统最伟大的推进者之一。她更多地借鉴了西方美声风格,她的腔是纯而多采的统一。
           腔圆。比较六旦、小旦的唱,红线女走出了行当,顺着粤剧的潮流,以人物、主题为中心创造了一种比婉约青衣多一点阳刚、比妩媚小旦更多一点壮丽、带有浓重当代女性觉醒色彩的唱腔。从这个角度看,她回应了时代,也贡献了粤剧前所未有、或有但不及她精致、不及她名贵的品种,是一种她创出来的“腔圆”。通过分析《昭君塞上曲》“何日见姊姐归春雨后”的一段唱词,沈先生深入分析红线女唱腔处理如何丝丝入扣。
           在板正方面,红线女会把节奏作出某些处理,在行腔上力求变化,使唱腔的旋律能体现出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在入戏入角方面,沈先生指出:“女姐琢磨角色、入戏入角的功夫‘纯’,一点艺术以外的东西不掺入。”此外,还谈到红线女的波浪音和顿挫在旦喉为绝艺。
           
           沈先生认为,红线女最出色、无人能及的地方表现在《蔡文姬》中的这段长花:

          【乙反长句滚花】洒坟头,惟泪酒,就是设奠营斋,你都系难沾口。幽冥渺渺恨悠悠,爹呀!恕女客过长安明、明日就走,未卜何时归葬返陈留,旅魄孤魂难相守,我哭父怀儿两泪流。死别生离,天呀,我一身受!
          【叫相思】爹爹!娇儿!女啊……

           红线女唱粤曲最深刻的地方就体现在代那些无言、以及那些不识字的人们道出了那种长久压抑在心的悲伤!
           对于红腔是真正的女声唱腔,以及红腔背后的美学接受史,沈先生也提出了一些观点供读者参考。
           对于芳艳芬唱腔,沈先生引用卢家炽先生的观点,芳艳芬的唱法从上海妹来。
           芳艳芬的唱腔出名为“反线中板”,上海妹所创,用C调上句尾音“六”(5)(工尺谱)、下句结束音“上”(1)(工尺谱)的大喉唱中板调式,但改用G调即反线唱,以1、5的旋律表达怨恨沉郁之情,当时叫“新腔反线中板”,首次出现在她和薛觉先的《嫣然一笑》中。
           芳艳芬是由此而明白线条断续的功夫,由此而接上了中国线条美的主流。芳腔是粤曲中的代表。它比上海妹气息更好,腔线更纯、更精致;声音更完美,典雅,因而更贵族。
           芳腔特色表现在嗓音的自然状态。芳艳芬从男花旦、女伶过渡来。低音特别好,高音不“刮玻璃”(1947来香港,当时的观众不习惯听低音)。芳艳芬的唱法以同广州话的语音、声调相结合的发声为基础(鼻音、喉音重)、以风格化的吐字、虚灵的线条感、人的肉质的自然嗓音组成。
           芳艳芬之腔以独特的气托声的方法行走,恰如「断续声随断续风」的草书,绵远、模糊、有空间距离感(审美的和空间的),其控气功夫又多留白、多断句的一唱三叹,便成为芳腔常有的风景,更具生活味、泥土味,让你听后马上进入某种生命状态,这才是芳腔的秘密。
           芳腔阴柔,表现弱之美。如《窦娥寃》中的小曲“飞霜令”, 芳艳芬用轻重交置、虚实互表之法处理了“还我芬芳,怎得六月飞霜”这十个字,参差错落,极尽灯火下楼台的凄美;生死之情在流动的腔音中呈现,字的清刚和线形的阴柔趋向成对比,每一段落字音的大珠小珠和腔线的蜿蜒形成穿线贯珠的美态,柔中见刚。
           
          对于芳腔的线条蜲蜒之美,沈先生列举出芳艳芬演唱《洛水恨》的这句唱词,体现重游动线条、重时间性、重向深邃感和韵律感发展的阴柔美:

         【凌波仙子小曲】飘飘,渺渺,茫茫……
          芳腔“反线二黄”之美正在其腔线如蛇之蜿蜒, 时隐时伏。
         
          芳腔“气口”的变化和曲词,确实能引起听者很多的想象,在芳艳芬的《艳阳丹凤》中体现:

         【反线二黄板面】……梦乘风,扶摇直上,不复在俗世留形。归太清,如飞鸟。

          沈先生还举例说明,芳腔的小腔往往有带一下就是几个音符的“口风”。
          沈先生认为,红线女为粤剧粤曲赋予了意义,芳艳芬则重回生命状态。粤曲声音走进我们的身体,成就了我们;我们亦从各自的角度影响了粤曲。以电影《俏郎君》为例,香港和广州经济上很快融合了,但文化是入骨的,经过几十年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了不同的审美理解和审美眼光,不易融合,应该彼此互相尊重和理解,而不应该一听国内粤剧伶人唱粤曲就存鄙夷之色,认为是‘大陆腔’。艺术往往有最大的包容性,单单用政治理念代替一切是不对的,没有同理心、没有设身处地的感受,就不配欣赏艺术。唯有艺术的美、人性的美才能永恒。

          最后,电影《俏郎君》主题歌《往日情怀》(The Way We Were)响起,讲座在芭芭拉深情的歌声中结束,韵味悠长……
          活动当天,讲座除了讲解欣赏红腔和芳腔的名曲片段,也带给读者众多的艺术观感与思索。在互动环节中,有学生读者谈到自己对粤曲不太熟悉,也很少留意,但是“作为广东人、年轻学生不去留意这些传统艺术是我们这一代的缺失,粤曲很多精华,值得我们去怀念和欣赏。”还有读者表达:“在沈老师和前辈老师口中学到很多东西,可能现代年轻人会认为传统的东西很粗糙,不好听,但往往传统中才有最真的最细致的东西在里面,我们这一辈人应尝试去了解和欣赏它。”
     

    年轻读者在互动环节中发言
     

            有专程前来听讲的香港读者认为:“我们很需要人接班、演、唱、听,根据自身天赋学习,香港腔或大陆腔互有长短,应该互相欣赏,不应加以区别对待。”
     

    香港读者在互动环节中发言
     

           熟悉粤剧粤曲的读者听完讲座后激动地表示:“陈少棠老师曾评价,红线女的红腔好像一颗钻石,芳艳芬的芳腔就是一块翡翠玉,沈老师选这两种唱腔流派选的很恰当,分析得很通透。粤曲芳腔是翡翠玉,中低音、鼻音很漂亮,总之粤剧是岭南艺术瑰宝。”
     

    熟悉粤剧粤曲的读者称赞粤剧是岭南艺术瑰宝


           广州青年粤剧演员也来到现场听讲,深感获益良多,她表示:“从老师的讲课理论指导实践,对于专业人士来说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指导”。并希望能提供更多的唱腔指导理论书籍供他们学习参考。
     

    广州青年粤剧演员在互动环节中发言,表示本次讲座理论指导实际,很有指导意义
     

           广东粤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第二十五届梅花奖获得者,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蒋文端女士,国家一级编剧萧柱荣老师等嘉宾也来到现场听讲,与嘉宾读者亲切互动,场面气氛热烈。
     

    蒋文端女士在现场与读者互动
     

    国家一级编剧萧柱荣先生在讲座中与嘉宾互动
     

            “粤剧粤曲大家谈”系列讲演活动内容精彩,敬请关注广州图书馆官网活动信息与广州人文馆微信公众号,期待您的参与!
     


           
            本稿件转载自
    广州人文馆公众号,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其稿件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