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梨园逸事】粤剧先人百年书舍待拆,后人盼置换土地保护

    发布时间:2016-10-27 作者:邱治 莫冠婷 何姗 来源:新快报深读新闻 点击:

           广州白云区太和镇北村发现或为粤剧名人兰桂遗存
           一座名为“显常书舍”的老房子,很可能是粤剧名人兰桂当年办童子班、中兴粤剧的地方,但或会面临拆除。书舍后人的亲属找到新快报社,希望能让外界认识到到“显常书舍”的价值,最终能保护这座位于白云区太和镇龙归北村的书舍。
           兰桂是八和会馆的创建人之一,也是创始人之一邝新华的师傅,开办的庆上元童子班为粤剧培养了一批骨干,人称“清朝中晚期中兴粤剧的功臣之一”。相关人士表示,若真是兰桂的遗存,这将是粤剧史上的重大发现,填补了广东粤剧清代中叶一段历史的空白,是广州珍贵的城市文化遗产。
     




     

    北村:建村600多年有近20家书舍   

    计划打造古建田园旅游线路
     

            据村中记载,龙归北村在明代建村,至今以有六百多年历史。村中依旧存有不少古建筑,清代的书舍书塾就有近20座。
            目前,北村共有乡约、祠3处不可移动文物,5个书舍今年7月被列入广州市第四批历史建筑推荐名单,还有1处书舍被列入传统风貌建筑线索。去年,北村还被评为“广东省名村”。
            “北村对古文化、古建筑保护得比较好,” 北村党支部书记徐国平介绍说,“通过做大量工作,村里的13间书舍在2010年全部收回来。”
           徐国平说:“我们和有关部门策划过,想把古书舍按以前的模式复古,好似以前卜卜斋,再摆放一些书桌来展示。我们的乡约现在作为农家书屋、妇儿活动之家、农民画展展览馆,等等。我们就是想古乡村、古文化的资源再发挥作用。”他介绍,北村是广州市观光休闲农业示范村,村里正在计划把古建筑、古文化和田园风光整合起来,打造一条旅游线路,“让市民一天两天旅游”。

           矛盾:想保留粤剧遗产及祖屋,也要改善居住

           然而,“显常书舍是他们自己建的,在徐家私人名下”。徐国平说。
           显常书舍是北村人徐癸酉(字显常)于1876年所建。占地有120平方米。书舍多用先辈名字命名,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在当时算罕见,规模也较一般书舍阔大。只是显常书舍由于残旧,近年已经无人居住,现在只是堆放杂物。
           55岁的李耀安是徐家女婿。他早知道妻族中“太公(徐癸酉)以前是唱大戏的,非常有名”,今年年初,他发现徐癸酉与粤剧名人兰桂或是同一人,于是把自己的生意丢到一边,走访各界学者、挖掘整理徐癸酉事迹。
           李耀安说,“我总觉得,广东粤剧能有这样的历史、能有这样的遗产留下来,是很需要保护的。这间书舍是我们几代人传承。我岳父生前就吩咐我们:‘房子是太公徐癸酉做大戏留下来的,不能卖,太公的东西要保管好。’”
           显常书舍所有权在两位徐姓兄弟手中,两人早年是在显常书舍居住,后来各自搬出,但现在两人儿女渐大,住房不够。
           李耀安透露,书舍的产权人因此动了拆旧屋建新房的念头。李耀安说,其实后人都是同意保存祖屋的,但又迫于住房的困难。他说:“我们后人现在很忧心。因为如果这间屋拆了,历史就这样湮灭了;而如果要保护,又有没有真正的行动和法规来保护我们产权人的基本利益呢?”

           难点:想用老宅置换宅基地建房,但没有政策
           
           这个矛盾如何破?徐氏后人徐翠莲、徐翠霞、徐永滔、徐灼年、徐永其向北村提交了《关于房屋置换土地的报告》:把显常书舍和邻近的徐癸酉故居捐给政府,置换村里其他地方的宅基地建房。

           在报告中,徐氏后人写道:“我们希望北村村委会可否根据政府的有关法规用房屋置换土地办法,在合情、合理、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拟定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这样既可以保留有历史文物价值的故居,又能帮助我们解决住房的需要,这个是‘双赢’之善举。”
           徐健昌是产权人徐永滔的儿子,他说:“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多资金,即使修好老房子,但还是不能改善我们的居住条件,也没人要住回老房子。”
           李耀安说:“到目前为止,我老婆、她大姐和堂兄弟暂时不赞成先搞文物保护。因为没有谈妥房屋土地置换的前提下,他们是怕得不到保障的。”
           对于置换宅基地,村书记徐国平表示:“显常书舍的后人想拆掉,建新房。但是我们还是想保护,这是用钱都买唔到。但怎样才能解决这个矛盾呢?村里面有土地,但没有宅基地帮业主置换。国家无这样的政策,未有这样的先例。所以我们都上蹿下跳。”

     
    【现场踏勘】

    显常书舍:与其他书舍不同

    有前轩、柱子、木梁架
     

           庆云里7号显常书舍藏身在北村古书舍群中,青灰砖墙,大石门槛,主体建筑仍保存完好。门楣的封檐板木雕,有别于一般以花鸟虫鱼作为装饰,其上雕刻着栩栩如生的人物故事。
     


     

            “封檐板的图案,是做戏的公仔。”谈起书舍的特别之处,徐癸酉后人徐翠霞的丈夫李耀安十分自豪。
            大厅地面保留着原来的白泥阶砖。大厅中间立着4根大柱子、两榀木梁架,把大厅分隔为正间及两旁的次间。
     




     

    正间长度为21桁(指桷板间距,普通民居一桁约24厘米),两边次间15桁。正间和次间都保留着前轩。
     

    (前轩)
     

           相比之下,北村其他书舍、家塾的规模都不及显常书舍,比如前大街37号达生家塾,没有前轩、梁架、柱子。正间宽度只有17桁,次间9桁。
           “大厅原来是做戏的地方,没有墙,正间、次间是打通的。后来因为住人,才砌墙。” 李耀安说。
           大厅两侧各有一个门框,对此,曾来考察过的八和会馆理亊、总务主任小蝶儿说:“这是显常书舍与别的书舍不同处,以前戏厅左右两侧各有一道门,做戏的人不是从正面登台,而是从大厅旁边的门框进入,有‘出将入相’的说法。”
           悬挂在大厅封檐板上的匾额,其上刻着‘兰桂、腾芳’四字。李耀安认为:“这几个字了暗示书舍的主人是兰桂。”
     


     

            天井南面是一面斑驳的青砖墙,墙上仍保留着原来灰塑对联。“墙外面的建筑已经倒塌了,现在成了荒地。原来呢,南面是小孩子练功和住的地方。”
     


     

           空地西南角保留了原来的水井,“一般书舍,学生是走读的,所以没有水井。证明这里是住人的。”李耀安介绍说。



     

    徐癸酉故居

       保存大量与粤剧有关的物件
     

           徐癸酉故居位于前大街泰来里3号,是“三间两廊”式清代民居,仍完好保留着木屏门、供祭祖先的神楼,房屋无漏水;但天井改建过。
     


     

    (上图:神楼;下图:木屏门)



     

           李耀安说:“房子建于1876年,是和书舍一起建的。徐癸酉就是在这间屋离世的,他过世后,后人在住。这100多年来都无修过。”

           故居存放着不少据说是徐癸酉的遗物,多与粤剧有关:
     

    徐癸酉神主牌。


       青花瓷碗。后人在故居阁楼找到的。

    骨牌赌具。李耀安介绍,做戏的人爱在红船上赌博娱乐。

        练功凳。李耀安介绍,长凳中间开了一个可活动的孔,据说是练腰腿功用的。
     

        饭斗。边缘处有个标号。李耀安介绍,吃饭前,要把有记号的一段对着粤剧祖师爷华光师傅,才能盛饭;如果摆歪了,不能开饭。不是随便的,你盛我又盛。



       杂纳箱(保险箱),有锁。李耀安说,这是装师徒合约的保险箱。

     

     

    西洋尺。李耀安说,当年徐显常和十三行有比较密切的生意往来,十三行商人就把西洋尺送给他。
     

    都在北村,都唱粤剧“二花面”,都开办粤剧童子班

    “二花面”徐癸酉和粤剧名人兰桂是否同一人?
     

           徐癸酉后裔认为,徐癸酉极有可能就是粤剧史上重要人物、八和会馆创始人之一新华的师傅兰桂,两人都来自北村、都唱“二花面”,都有开班培训儿童。两人是否就是同一人?目前没有直接证据,仍待进一步挖掘。
           据徐氏族谱等资料,徐显常生于清朝嘉庆十八年癸酉年(1813年),卒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
     


     

           徐癸酉是北村清代乡贤,“同时期由北村到省城唱大戏的,只有徐显常。”徐癸酉第五代孙徐翠霞因此推断癸酉就是兰桂,“据父亲生前口述,癸酉太公在省城等地由于演艺精湛,是戏班的台柱。
           后来改名兰桂,是因为当时伶人逃亡避难,为免遭到清政府的清算,不敢用真实姓名。”
           徐氏族人相传,由于家贫,徐癸酉十岁时去省城学戏,专扮戏剧中“二花面”。道光年间开始经商创业。在新加坡经商,与当时大富商、十三行买办伍紫垣交往良多,在广州杉木栏做杉木材生意。
           徐翠霞的丈夫李耀安提到:“听岳父讲,徐显常以前在广州做生意,晚年回来北村,建显常书舍,教细路仔做戏。”
           78岁的村民董伯还记得:“我们村就是癸酉最出名,唔知他有什么艺名,就是一直叫‘二花面癸酉’。我是30岁时听人讲。”
          目前提及“癸酉”做戏的唯一资料是《广府戏班史》(第346页):“普长春班,是20世纪初在南洋七州府中首屈一指的粤剧名班。先后加入该戏班的著名演员有……二花面癸酉”。 但时间上不甚准确,仍待考证。
            关于“兰桂”的文字记载也不多见,只有《粤剧大辞典》等书的粗略表述:在清咸丰八九年间(1858—1859)兰桂在广州河南溪峡伍家花园办“庆上元”童子班。
           不过,广东八和会馆理亊、总务主任小蝶儿却很肯定地说:“兰桂师傅是唱‘二花面’的,鉴哥(名伶罗品超)生前叮嘱,一定要去龙归北村寻兰桂,为八和会馆寻根问祖,我就知道广州北村有兰桂故居。
           但她很遗憾:“我们行内有个规矩,只有艺名,不用真名,所以不知道兰桂的真名;而艺人对外,则只用真名,不用艺名,所以我们去北村寻根,当地人也不知道徐癸酉的艺名。”
           显常书舍引起了市区文物部门、市文艺创作院、粤剧粤曲文化工作室、广东八和会馆、香港八和会馆等机构的关注,日前有关人员来过现场考察。
           白云区文遗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徐癸酋是否就是兰桂,尚待进一步挖掘,这决定了显常书舍的历史价值。
     

           专家点评:显常书舍:规模大,保存好,
    木结构有艺术价值
    可评历史建筑

     

          汤国华(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显常书舍是大型书舍,形制和祠堂、乡约一样大,其他书舍没有它这么大。规模大说明主人有影响力。显常书舍有保护价值,如果村内其他书舍能评历史建筑,这间当然能评上,它比其他书舍更加有价值,主要体现在:空间大;保存状况好;封檐板有一些粤剧人物故事,不是一般的花鸟虫鱼。有木雕屏门,地砖完好,有岭南建筑抬梁穿斗相结合的梁架。没有白蚁蛀蚀,没有漏水,房子没有倾斜。原真性、完整性都好。历史价值要继续挖掘。如果证明与八和会馆的创始人有关,证明了历史价值,这间屋就可以评文物。我建议,暂时先把书舍保下来,不要拆。这间书舍要保住,允许旁边的空地建房。此外,徐癸酉故居,如果查证是名人故居,可以评为历史建筑,当然是要和书舍一起保护。改建过的天井也是可以复原的。

           建议:政府出政策补偿建房用地给宅基地文物业主

           广州市目前可能还未考虑农村私人产权的文物和历史建筑置换用地这个问题,但是村民有在宅基地上建房的需求。政府一旦宣布了一座房子是文保单位,就意味着它不能够新建、也不能够拆。建议政府可否将宅基地调整为文物用地?再补偿一块地给村民建房,这样才能保护好文物。


    城市记忆:从中落走向中兴

    八和会馆:粤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广州是粤剧的发源地之一。
          清咸丰年间,广东戏行本地班经历了一场空前劫难。
          李文茂率领红船弟子参加反清起义,众多艺人惨遭屠杀,使本地戏班遭受“亡行”之痛。
          一时间,粤剧艺人有的隐姓埋名远遁穷乡僻壤求生,有的远走南洋、美洲演戏过活,有的到外江班客串演出……顽强地寻找生存和发展道路。
          曾协助李文茂起义的艺人兰桂、华保等,借用广州十三行豪商伍家在广州河南溪峡的花园,暗地里组织庆上元细班(童子班)。
     


    (十三行行商伍家的私家花园,网络图片)

     

           庆上元班培养出来的名角有:武生新华、花旦姣婆梅、小武崩牙启、丑脚生鬼保、小生师爷伦等,成为日后中兴粤剧的主要人物。

     

    八和会馆:粤剧艺人大本营

    相传兰桂弟子新华是创始人之一
     


    (恩宁路177号八和会馆,网络图片)

     

           八和会馆创建于风雨飘摇的晚清年间,此时亦是广东本地戏班蒙受“亡行之痛”的悲惨时刻。
           八和会馆建于光绪年间(一说1889年建成,另有说1876年、1882年、1892年建成)。是继琼花会馆、吉庆公所之后的粤剧艺人行会组织。会馆建在广州黄沙海亭街(即梯云西路附近)。
     


        (清末的八和会馆,网络图片)

     

           八和按戏内各行当分设八个堂:德和、永和、兆和、新和、福和、慎和、普和、庆和。 相传邝殿卿(新华)是八和会馆创始人之一。    
           八和会馆是粤剧艺人的大本营,是各戏班与各地前来买戏的主会洽谈业务、签订合同的中介机构,也是各伶人散班期间或未搭班之前临时居住的场所。它涵盖了艺人衣食住行等生活各个方面以及生老病死等人生各个阶段。
           八和会馆的建立是粤剧由中落走向中兴的标志,在粤剧发展史上起着里程碑的重大作用。
           抗日战争开始不久,会馆被日本飞机炸毁。沦陷期间,在南华中路租一房屋维持会务。
           抗日战争胜利后,馆址初迁和平中路,后迁恩宁路177号。
     


    (恩宁路177号八和会馆,网络图片)

           
           新中国成立后,原属“八和”的机构撤销。20世纪80年代,“八和”机构有所恢复,1985年成立广东粤剧八和联谊会。

     


           
            本稿件转载自
    新快报深读新闻公众号,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其稿件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