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梨园逸事】功成未必能得志,少年不负是此身 ——粤剧南派武术学习体验

    发布时间:2016-09-13 作者:陆巧贤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9月1日-5日,由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粤剧中国保护中心、广州粤剧院联合主办的“粤剧传统技艺传承培训”项目之一“南派粤剧表演艺术授课班”在广州粤剧院举行。
           作为一名非资深非典型的粤剧粉丝,我有幸参与这次学习,感觉热血沸腾,激动万分,必须要感谢本次的活动组织者,历经多时的筹备,为粤剧爱好者谋取到这样大的福利。
           本次学习班请来的都是大咖,分别是出生于粤剧世家的叶兆林老师和有数十年粤剧演出、教学经验的原香山粤剧团副团长曾日祥老师。两位老师的武术底子从小开始就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过数十年的演出打磨和自身的学习摸索,至今逾七十高龄仍功架十足,一招一式干净利落。能得两位老师亲自教授,实属我辈之幸。


    曾日祥老师教授蝴蝶掌
     
           承上而传,启下而变
     
           笔者对旧时梨园的学徒制有些了解,师傅口传身授,绝大多数极其严厉,徒弟动作稍有不到位,或者念错了词,那皮肉之苦可不是开玩笑的。过往没有录像设备,徒弟只能靠脑子和被师傅打来记动作,招式一多,若非有天分、够勤力、挨得苦的孩子,实在难以练好。
           叶兆林老师教授的粤剧南派木人桩和曾日祥老师教授的粤剧南拳十套、南拳对打三套里的招式都有命名,而在过去两位老师跟师傅学的时候,并非如此。“师傅话一鎚打过去,都唔知左净右,打上面还是打下面”,曾老师说起以前学艺的事情,“记录嗰阵以为都记得晒,过后睇番自己都唔记得”。
           在艰难的学艺和生活环境下,两位老师都将师傅教的传统武打学下来,同时在多年的表演中摸索创新,经过思考、改良,如何在舞台上让观众觉得精彩、有看头,将粗糙的动作改得更细腻、更有南派韵味,再加以整理、规范,使之成为粤剧学校的教材。比如,南拳十套是师傅教的传统招式,而南拳对打三套则是曾老师自己的总结,包含了南拳十套中的招式。
           兼容并包、创新可谓广东精神的首要内涵,粤剧中除了南派武术,还能从服饰、音乐等多方面体现这种特色。然而,兼容并包和创新必定要以保留自身传统菁华为基础,才能成为特色。

           功成未必能得志,少年不负是此身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直到在本次学习中练习、与粤剧演员面对面交流,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句话的含义。汗水和最不可逆的时光在一招一式、一板一眼中流过,由于不同原因学戏的少年,如今亦笑指新来的小弟。
           虽然现在有粤剧学校统一授课,但“师傅带徒弟”这一方式仍不可偏废,徒弟的学习态度也影响师傅的传授情绪,在师傅眼中,真正“有心”认真求教,勤学勤练的徒弟,才值得倾囊相授。
           无论是旧时梨园或是现在剧团,做戏固然是成名后才有较好的回报。台下的掌声、叫好声究竟是观众礼貌式习惯性的表示,还是自己真的值得喝彩,只有演员用心掂量、客观评价自己才懂。
           现今娱乐选择太多,愿意自己买票进剧场的观众变得很少,叫好又叫座的戏真心不多。粤剧是一种在南粤大地落地生根的表演艺术,所起的作用不单只是娱乐,还是广东本土语言、文化、传统价值观的载体,需要有人继往开来。勤练十数年,可能未必在当下获得赞誉,然而放在传承文化方面来看,粤剧演员对打磨技艺的坚持、执着和探索,自觉肩负起传承的责任,为艺术的多元化尽力,可以说是无负自己。
           历史兴衰不随人愿,更遑论粤剧只是其中的一粒小沙。唯愿专业和非专业的爱好者在当下多加努力,尽心而为,好戏连场。

     

    曾日祥老师教授亮相



    学员与两位老师合照留念